他剛才用百度搜了下,搜到的是個傳說,就是路青憐當初釣魚時講的: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姑娘……不對,是有條青蛇,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此處還不是小島,而是一個巨大的坑,然后青蛇神盤踞在此處,祂的身子形成了小島。
張述桐甚至懷疑路青憐就是從百度百科上背的。
他把這段話講給老宋,老宋也樂了:
“聽聽就得了,說的難聽點,都是些迷信的東西,我聽說南方沿海那邊更多,一個村子都能搞出一座廟來。”
“我記得兩三年前,你們上初二的時候吧,正好趕上國家有個政策,大概是把那些住在山里的山民搬遷到城里,雖然她家的情況還不太一樣,但真想的話還是符合條件的,政府的人去問過,當時喊上我一起去做調解,但她奶奶不愿意。而且這事挺復雜的,她家那座廟吧,其實算個小景點,不少人專程過來玩,最近這幾年不是流行一句話嗎,叫打造文化符號共建旅游城市,估計那座青蛇廟也算‘符號’,很多事疊到一起,也就不了了之了。”
說著老宋就有些發愁:
“我擔心的倒是別的,青憐一直待在廟里也不是個事啊,雖然我當老師的應該尊重人家信仰,但以后也得上高中上大學找工作,總不能一輩子都當個……都當個廟祝對不對?
張述桐心道你放心,這次沒了我阻攔,她上高中問題不大。
張述桐又問還有沒有其他事,您再給我講講?
“其他的,我覺得我還不如你們學生之間了解的多呢,每天都走路來上學算不算?我以前問她用不用老師給你買個自行車,也不貴,她說不用,哦,還有就是廟旁邊有塊菜地,還養了幾只雞,青憐給我提過一兜雞蛋……”
這些全是家長里短的瑣事。
張述桐不想聽這個,他其實是問老宋,路青憐有什么反常的點。
聽了一大堆,可以說處處是反常,可這是相對普通學生來說的。
他現在才發現,從前對路青憐了解真夠少的,明明當了三年多同學,結果一問三不知。
張述桐回憶一下,突然想起來,從前開家長會的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好擺在座位上,不久后家長找到各自的位置,學生們就擠在教室后面,嘻嘻哈哈地交頭接耳……每到這時熱鬧得跟下餃子似的,老宋一瞪眼,就有調皮學生的家長自覺回過頭,去尋找自家兒子閨女的身影。
路青憐的座位上總是空著的。
所以每次念成績單的時候都很尷尬。
路青憐一直是第一名,那邊老宋表揚的話說出口,講臺下的家長互相望望,卻無人認領,等念到第二,排在這里的通常是張述桐,自家娘親才笑瞇瞇地站起來,心安理得的迎接周圍的掌聲。
反正在學生時代,成績單上的排名便是莫大的榮譽了,多少家長心中的夢想,為此恨鐵不成鋼地對自家崽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什么樣”,可他們班的第一缺席了三年多,一直到初中快要畢業,還沒人見過年級第一的家長是什么樣子。
后來家長們也習慣了,自動把這個名次略過,就當初四一班的成績表從第二開始。
但張述桐想不到那時路青憐去哪了,跟著他們站在教室最后面嗎?還是獨自去了天臺?或者已經回到山上?
于是他問:
“她父母呢?”
老宋撓了撓頭:
“這個啊,好像很早以前就去外地了,我沒細問過,你知道吧,有的事你問不問結果都一樣,那不如不開口。”
好像確實是這樣。
反正她的父母在葬禮上沒露過面。
張述桐偏過頭去,看著窗外的街景,路上是寂寥的樣子,這片小小的土地從來都是如此,他只不過上了四年學就走了,如果再在這里待上八年呢?
或者說整整一輩子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連島都沒出過呢?
無論是哪個時間線,路青憐一直留在這座島上。
這八年對他來說是一眨眼的事,但放在他人身上,是沉甸甸的時光。
這時老宋卻說:
“其實你倆還挺像的。”
張述桐心不在焉地點點頭,說還好吧,我可能不愛說話,但整體來講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