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夠獨攬世界,也沒有人能擁有全世界,總體上,大家在擁有這方面都是殘缺的。
所以,有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對于任何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來說,交換資源是一門需要專門學習的技能,就像云策這一次拿軍功跟曹錕做出的交換,就是一場很經典的交換。
侮辱性的殺死了三個鬼子牛騎兵,這對云策來說是有后患的,能得到的也就是一個來自鐵圍關的簪裊爵。
這個爵位在旁人看來很珍貴,對云策這個從來沒打算當什么勛貴的人來說,就顯得非常的雞肋了。
現在好了,把牛騎兵塞牛屁股里的是丘壑州曹氏的大公子曹錕,跟他云某人一點關系都沒有,他只不過從中取到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利潤,比如一條持久的商道,比如一個持久且固定的買家。
其實,大漢英姿勃發的少年人是很鄙薄云策這種交換手段的,他們喜歡用胯下馬。掌中槍為自己跟家族博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樣的人在鐵圍關有很多,他們就像晴空下的驕陽,喜歡用自己的熱情來普照大地,更喜歡朗朗的晴空中只有他這一顆太陽,盡管大漢的夜晚告訴他,天上足足有三顆月亮,他們還是固執的認為,只有滿月才算月亮,其余的兩顆不知所謂的東西,對他們的生活毫無影響。
云策以前讀《荀子》的時候,讀到過一句話——荀子說人有三不祥,其一,幼而不肯事長,其二,賤而不肯事貴。其三,不肖而不肯事賢。
這句話初讀的時候,會讓雄心滿滿的少年人極度的沮喪,總覺得自己新生的腰肢不能為這些東西彎折。
不過,把這句話換一種方式再訴說一遍,大家的接受度就高多了——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慢而拙交者,可亡也!
人事與國事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一個小,人們就誤以為可以改變,另一個因為大,所以就奉為圭臬。
云家雖然是地方豪強出身,但是呢,絕對是一個有文化的豪強,就算粗鄙如云臨川者,也是講武堂出身的有文化的軍官。
因此,云氏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并非沿用地方豪強的以力壓人的習慣,而是更多的采用了儒家的一套行為準則,就是這些行為準則,讓云氏在突遭變故,還能在狼刨水繼續茍活的原因。
云策知道這一次的事情,獲利最大的是曹錕,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件小小的功勞,只有在曹氏手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以前,在地球上的時候,云氏也經常得到這樣的交換機會。
如今,云氏在大漢淪為寒門,做出這樣的交換很正常。
云策睡了不到五個小時,天就亮了。
老管家跟武士首領曹領似乎沒有繼續跟鬼子在這里糾纏的意思,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拔營一路向北。
鐵圍關就在正北方一百六十里處,昨夜的宿營地黑石灘上,原本有一處鐵圍關下轄的小堡壘,云策在離開的時候,看到了那個被鬼子拆的只剩下幾個石頭墩子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