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休息時間,李秋棠回家待了三天,第三天晚上就被燕京的人催著回去,沒辦法,第四天坐上回京的飛機。
“有啥事不能等過完節再說。”李秋棠打算在家過元宵。
“你以為我想叫你回來?中影和華藝那邊已經在催了,說《風聲》無論如何得上明年國慶檔。”
“這是個什么說法?”李秋棠腦子一下沒轉過來。
“明年60大慶啊。”
“哦,那時間也夠啊,急什么。”現在主旋律商業片根本做不起來,所以也就沒有獻禮這一說法。
但60大慶意義非凡,從商業上說噱頭也是足的,這時候上一部主旋律商業片,是不錯的選擇。
“時間夠也得先做起來啊。”
“先做起來得有錢啊,錢呢!”李秋棠道。
“錢這回你還真不用擔心,中影和華藝已經在談了,他們兩家會把費用都包了,只是誰多誰少的問題。”
“我不管他們誰多誰少,這次沒看到錢,我不開工。”李秋棠很光棍地說,“還有,《風聲》我要占一份。”
“這個好說。”中影和華藝應該都不會反對李秋棠的投資。
李秋棠不在燕京,《風聲》就很急,李秋棠回燕京了,《風聲》就可以慢慢地做。
李秋棠是真不急,他先得抽時間把《風聲》再看兩遍,把這個故事吃透,才好著手改編。
《風聲》分上下外三部分,上部抓老鬼,下部是“我”去找當年幸存的顧小夢采訪,通過采訪體完善整個故事,外部則是“我”對這個故事的收尾。
原著里李寧玉才是我黨地下工作人員,最后犧牲的是也是她。
李秋棠這邊還在不緊不慢地研究,華藝那邊有點膈應。他們不得不投《風聲》,一方面當然也是看好這個ip,不然也不會爭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平息外界對華藝和李秋棠不和的猜測。
但華藝高層還是有些不相信李秋棠能拍好《風聲》。
因為說破了天,李秋棠目前只有一部《彗星來的那一夜》得到了市場的檢驗,而他又那么年輕!
華藝不相信他能拍好《風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華藝不相信,中影也未見得相信。
這種國字頭老廠,對新人導演有一種天然的不相信。
但沒辦法,版權在李秋棠手里,另外韓董也很支持他。
所以華藝和中影一合計,向李秋棠提出了一個建議:“要不再加個聯合導演配合你?”話說的很好聽。
李秋棠怎么可能答應!
他為什么要把自己從《目中無人》帶出來的班底帶到《揚名立萬》再帶到《風聲》?
一確實是因為老班底好配合,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更好地控制劇組。
不是這樣陳國賦在《揚名立萬》劇組會這么配合他工作?
還有為什么李秋棠要在《風聲》上參投?除了知道《風聲》收益頗豐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在劇組的話語權:“我不光是導演,還是投資人!”
李秋棠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聯合導演的提議:“我還忙得過來。”也不好把話說的太難聽。
“沒什么事我先走了,我還一大堆事要忙。”兩部片子待播,一部片子要籌備,李秋棠恨不得生出8只手來,實在沒功夫在這兒扯什么聯合導演的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