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葫蘆瓢,做酒葫蘆就難多了。李響在網上找了許多資料,對整個過程已經頗為了解,然后就開始動手。
他先拿第一個葫蘆練手,就算三個都失敗了,也沒關系,以后等自家的葫蘆長起來,有的是機會。
先取了三個里面最小的那個,但即便最小,高度也有三十多厘米了。
這三個葫蘆是八個里面長得最好看的,因為酒葫蘆,對整體的“形”要求比較高,不僅要裝酒,還要具有藝術氣息,要是長得歪瓜裂棗,即便做出來也丑得要死。
葫蘆瓢的話,就要求低一些,只要夠圓,肚子夠大,哪怕上面的肚子小一些,下面的肚子大一些也無所謂。
但酒葫蘆,對上下肚子的圓潤、尺寸比例,都有嚴格要求,要一眼看上去,特別舒服的那種。
用尺量好合適的開口位置,并記號筆劃線標記,然后用鋸子,沿著線條,鋸掉葫蘆頂端的一截,用銼刀磨平。
這個葫蘆的脖子非常好看,長度又合適,所以李響選擇的是網上用得較多的日式開口,但真正追本溯源,也是咱們老祖宗傳到小日子去的。
從龍頭處打圓孔約八毫米左右。
接下來就是掏種子。
這跟做葫蘆瓢不一樣,做葫蘆瓢時,是將葫蘆給徹底鋸開了,變成了兩半,掏的時候就方便多了,也很容易刮干凈,肉眼也看得見。
但是,酒葫蘆是整個一體的,只有頂端一個小出口,這就需要費更多的功夫。
很多賣酒葫蘆的店家,因為是賣給別人的,所以壓根不會用心去做這件事,太費時費力了。然后買家買回去之后,喝著喝著,里面就飄出絮狀的東西,十分掃興。
李響是給自己做的,所以在這一道工序上,力求完美。
他將一根長長的鐵絲來回折,做了一把簡易的鐵勺子,將葫蘆里面的種子和大多數瓤子掏出來,這些種子依然是留種。
然后便將葫蘆扔在了冷水里,浸泡約十分鐘,再放開水里,一邊煮,一邊壓進水中。
直到葫蘆能自己沉底,這個時候,葫蘆就泡透了。
泡透之后仍未結束,蓋上鍋蓋,繼續大火猛煮二十分鐘,然后放置等水變涼,期間不開鍋蓋,悶一晚。
第二天再開鍋加水,繼續大火猛煮約半個小時,再放至水涼透。
之所以煮這么久,工序這么麻煩,是為了葫蘆能長久使用和自己的健康。一是煮透可以徹底掏干凈瓤子,二是煮透之后味道是紅棗泡水的味道,而未煮透的葫蘆裝水則會變酸,有味兒。
第三,煮透的葫蘆會“實沉”很多。如果將沒煮透的葫蘆比喻成厚厚的牛皮紙,那么煮透之后就相當于玻璃了,幾乎有了質的變化。
煮之前的生葫蘆有點兒黃,偏白,但是李響反復大火煮透之后,葫蘆不僅變得更硬,顏色也變成了好看的紫紅色,光澤非常亮艷。
李響一直以為這種傳說中的紫金色是上的漆,或者涂了特殊的油,或者用濃紅茶水、中藥水等煮和浸泡的方式“上色”的,沒想到直接煮,竟然也能煮出這種富有“古意”的顏色來。
他家里之前的葫蘆瓢是單肚葫蘆,煮透之后晾干就是呈亮黃色,用時間長了之后則是暗黃色,可能是葫蘆品種不同的緣故。
“難道這葫蘆的品種其實極為不凡?天生的紫金葫蘆?”李響心中不由生出這個念頭。
昨天的葫蘆瓢,沒有煮這么久,也沒有過夜之后再煮,顏色也是有點兒偏紅,但是沒有這般紫紅,都泛出暗金色了。
煮透的葫蘆上肚繼續用鐵絲做的挖子挖,下肚則灌螺絲釘搖,大概十來分鐘后,將里面的螺絲釘和絮狀物倒出來,用水清洗葫蘆,重復幾遍,李響拿了一個手電筒,從葫蘆的開口處往里照,檢查葫蘆內壁是否干凈。
不得不說,雖然角度有限,但基本上能看得出,“刮”得挺干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