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更大的可能是對方的底氣夠足,不怕自己搞事兒。
隨后顧維用力用虎牙咬了口唇腔下方的軟肉,通過痛感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聽不懂你說的話,你會說中文嗎?orenglish?”
顧維注意到,自己開口后對面那個女人朝男子聳了聳肩膀,配合上挑眉而非皺眉的動作,大致能夠品味出是【我就說這樣吧】之類的意思。
接著女人對著天花板說了些什么,天花板上很快落下了一個小盒子——嗯,在沒有任何明面設備牽引下的勻速下落。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敏感產生的錯覺,顧維似乎隱隱能get到,對方似乎也在通過某些細節在暗示自己.環境的不同。
在顧維的注視下。
女人先是鼓搗了幾下小盒子,又從男人的頭上扯下了一小把頭發,無視對方抗議捏著頭發走到顧維身邊,將其放到顧維面前晃了晃,嘴里發出一個音節:“%”
顧維微微一怔,不過很快便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用標準的普通話說道:“頭發。”
女人手里的小盒子同步響起了顧維的錄音:“頭發。”
接著女人又用類似的手段讓顧維念了不少很基礎的物品,包括不僅限于【衣服】、【褲子】、【眼睛】、【金】等等
其中有些物品顧維沒見過所以說不上名字,還有一些則是顧維不確定語義對不對等。
例如組物品是鐵塊,顧維不明白對面想表達的究竟是金屬、鐵單質還是鐵元素,所以隨便選了個鐵作為答案。
不過按照女人的表情來看,后者應該也做好了容錯的準備。
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有一個多小時,女人細致的采錄了上百種發音。
雖然期間顧維依舊抱有很強的戒備以及緊張感,但不能否認的是,他多多少少也產生了些許好奇心。
畢竟在他的認知里,想要通過解析一些物品發音就能短時間掌握或者說破譯一門人類語言,至少以現有科技的水平幾乎沒啥成功的可能。
以漢語為例。
漢語光是在概念上就有開、中和舌冠三種元音了,另外還有硬顎和圓唇兩個半元音,再加上介音、韻腹、韻尾.這可不是什么空耳加個思密達就能搞定的事兒。
遑論物品名詞本身就具備很強的主觀性,哪怕是同個省份的不同城市,對于同種東西可能都有不一樣的叫法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馬鈴薯,這玩意兒光是全國各地的叫法湊在一起都能整出個三千字的章節湊做更新了
一個多小時后,那個長的很漂亮的女人又回到了顧維面前。
這次她朝顧維遞來了一個類似入耳式耳機的金屬豆,示意顧維塞進耳朵里。
顧維乖乖照做。
接著顧維便見到對方按了下小盒子,朝自己說了句話,耳機里同步傳來了一道更模糊的語言:“#@¥%”
顧維搖了搖頭。
于是女人又按了第二下。
顧維依舊聽不懂。
接著第三下.第四下
而就在女人按到第五次的時候,顧維的耳畔驟然響起了一道“久違”的聲音:
“吃過了嗎?沒吃的話先點菜吧。”
注:翻譯的設定來自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也就是sapirwhorfhypothesis的跨文化交際導論,現在已經有類似的技術雛形了,論文可見,還有這篇,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破譯了部分逆戟鯨的發音模式,所以技術力夠強的話破譯一門語言并不夸張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