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另一處躍遷點外無盡的黑暗不同。
這次飛船剛一從出口駛出,顧維便透過星幕見到了另一幅景象:
遠處有無數顆星球如同鉆石般鑲嵌在黑色天鵝絨上,它們發出的光芒在太空中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無論是光點的密度還是光亮強度都要比另一側高上許多。
在飛船星幕視角的協助下。
顧維甚至能遙遙看到一顆星球外纏繞著的氣態環,以及軌道上的一些設備模塊。
當撲棱撲棱號飛離躍遷點時,周圍還有幾艘一看就是同個集團的運輸船緩緩從一旁駛過。
如果說另一側的星空是凌晨時分只有零星光點的小村莊,那么這一側便是繁榮閃耀的不夜城。
“怎么樣,很新奇吧,”顧維愣神的時候,咩咩從遠處飄來了個分線程,這次的投影風格有點像地球上的主治大夫:
“這里是馬薩爾文明的深空礦區,遠處那些密集的光點叫做多拱星團,星團中的恒星數量超過了700億顆,而且密度極高,平均以1秒差距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有1.5億顆恒星,所以視覺效果相當耀眼。”
顧維掀了掀眉毛,驚嘆道:“好家伙,密度這么高?”
恒星密度長期以來都是天體物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衡量的單位一般是‘秒’——注意,這里的秒可不是30萬公里的光秒。
它是比光年更大的宇宙距離參數,縮寫為pc,定義是恒星周年視差為一秒的距離。
數學上的一秒差距等于3.26光年,再往上還有一個百萬秒差的mpc,即326萬光年。
在顧維穿越之前,天體物理學界通常認為河系中心的恒星密度要遠高于邊緣。
例如銀河系最中心的區域中,以1秒差距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分布著4200萬顆恒星,折算成每立方光年有28.9萬顆恒星。
而太陽附近的恒星密度僅約為.每立方光年0.003顆恒星。
沒錯,雙方差了7200萬倍
所以為啥各類科普中老會說地球在宇宙中只是鄉下呢,其中恒星密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
好比小鄉村的房子便宜,大家住的也都相對分散,村頭到村尾近十分鐘也就只路過個七八戶院子,但人家北上廣就不一樣了,小區里一棟樓就是上百戶家庭
理論上在銀心附近,鄰近恒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僅為光天級別,你抬頭會看到天空中約有一百萬顆巨亮的恒星,夜空中的星光將比滿月亮大約200倍——只不過輻射大了億點點而已。
隨后顧維看了眼咩咩,問道:“咩咩,深空礦區又是個啥?”
“一些特殊的礦石唄,當年這里可是個知名的零點冰主產區,”咩咩很是小大人的聳了聳肩:“零點冰是一類具備類暗物質特性的礦石,可以用來制造重力操縱裝置和高密度存儲設備,要不聯盟也不會把躍遷點設在這兒。”
“不過這些年零點冰基本上都快被開采完了,外頭那些飛船有不少都是轉移設備或者撤離人員的運輸船,估摸著百年內這個躍遷點也要被遷移走。”
顧維聞言,再次扭頭望了望窗外。
此時此刻,恰好又有幾艘運輸船緩緩從撲棱撲棱號身旁駛過。
外部的場景以及咩咩的只言片語讓顧維想起了華夏東北的老工業區,二者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有那么點兒相似。
“算了,不說這個了,”隨后咩咩扶了扶眼鏡,對顧維說道:“飛船在躍遷過程中會經歷復雜的時空扭曲,導致速度和方向發生顯著變化,所以離開躍遷點后需要一定時間慣性航行來調整速度與星系中的天體匹配,這段時間閑著也是閑著,不如來陪諾諾玩會兒?”
“諾諾?”顧維一時間沒反應過來:“她要玩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