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有些意外的看了槿一眼。
不是吧
整個宇宙誕生到現在,居然只有三個文明曾經達到過星海的高度?
這倒確實比他預計的低上不少。
話說回來,也不知道所謂的同高度是如何定義出來的?
似乎是看出了顧維的疑惑,槿主動補充解釋道:“文明的高度一直以來都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尤其是在星海文明發展早期,很多學者對于它具體的定義甚至爆發過派系規模的討論。”
“當時有些派系主張以文明的總功率作為文明水平定義,有些派系則以文明疆域為分割線總的來說它們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各有各的缺陷。”
顧維理解的點了點頭。
通過總功率定義一個文明的發展水平,這種類似的理論在顧維穿越之前的地球上也有人提出過。
它叫做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
這個指數起初由毛熊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提出。
在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中,他將宇宙中文明分成了三個等級:
1型文明可使用母星上的全部能源。
2型文明能收集整個恒星系統的能源,對地球來說就是完全掌控太陽的輸出。
3型文明可以利用整個星系的能源。
地球上的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1型文明的功率,按照地球的輸入能量計算需要達到1.74e17瓦,也就是174000000000000000瓦。
后來一個叫做卡爾薩根的老美物理學家,基于這個數字總結出了一個公式:
k=log(10xp-6/10。
在這個公式的體系里,一切以功率為主,并且根據結果輸出一個具體的文明指數。
一般來說。
掌控1億顆恒星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約為2.8。
掌控10億顆恒星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約2.9。
掌控100億顆恒星的文明,卡爾達肖夫文明指數才差不多能到3。
至于地球嘛.目前是0.7。
不過這個指數在星系文明之后就直接躍遷到了宇宙文明也就是完全利用宇宙資源的層次,因此自身存在很明顯的局限性。
在顧維穿越之前甚至被人以純概念而非數學的手段補充到了第七級,定義是可以【人類無法想象和理解】。
這種玩鬧的定義基本上和克蘇魯可以坐一桌了,別說物理學界,很多國內國外的知名科幻作家都覺得這是在耍流氓。
至于疆域劃分也同樣如此。
用疆域來判斷一個文明實力在古代還是挺靠譜的,但是當一個文明發展到某個程度之后,疆域大小和實力的關系不能說完全脫鉤吧,至少沒那么密切了。
比如兔子們隔壁的三號太陽。
梗多歸梗多,在手握核武的情況下,如今也就有數幾個流氓敢說能在戰場上穩壓住他。
行星上工業階段的文明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宇宙層次了。
因此功率也好,疆域也罷,用于粗略概括實力沒什么問題,但作為定義.那它的缺點無疑會很明顯。
接著槿頓了頓,繼續說道:“文明高度的爭議持續了大概有五六萬年,這個階段在文明史上也被稱作‘星河大論辯’,直接間接的誕生了不少哲學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