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學院中最普通的學生,在資源待遇上差不多可以對等頂尖學府中的精英也就是頭部15%-5%的尖子生。
之前米洛和顧維對鳶歌的猜測,就差不多是這類身份。
但現在按照槿的說法
鳶歌的來頭似乎比這還要大?
隨后顧維想了想,對槿問道:“難道是因為人造黑洞?”
“沒錯,”槿點點頭,換了個二郎腿的姿勢:“人造黑洞這種東西說實話,在六大學院乃至星海的高校中都不算少見——畢竟這年頭研究創世參數是個熱門課題,很多學校都把人造黑洞作為了學生福利直接發放下去。”
“但問題是黑洞多歸多,它的事件視界普通不大——一流高校普通學生能分到手的黑洞也就兩三毫米,頂尖學府的差不多接近一厘米,六大基本上在一到兩個橘子之間。”
“哪怕是六大的精英學生,也就幾個人分個半米的黑洞作為課題到頭了。”
顧維聞言,眼中忍不住露出了一絲驚嘆。
黑洞尺寸。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
因為黑洞和很多顧維寫書時的非酋讀者一樣是黑漆漆不發光的,所以沒辦法直接觀測到其邊緣。
因此天文學中描述的黑洞直徑通常是指其所控制區域的直徑,也稱為事件視界,當物質落入事件視界后就無法逃脫,又或者可以通過史瓦西半徑公式計算得到。
同時在顧維穿越之前。
人造黑洞也是一個相當有熱度或者說有幻想色彩的話題。
在人類已經擁有的技術里,最適合制造黑洞的是核爆泵浦伽馬射線激光。
歷史上。
人類為制造熱核武器開發利用了聚焦x射線的機制,并為反導任務考慮了核爆泵浦伽馬射線激光。
冷戰時期的全球核武庫全部投入該任務,理論上可以產生一個四微米左右的黑洞。
另外如果用強x光照射碘剝奪電子,也可以產生類似的電化學現象。
更重要的是
別看槿提到的這些黑洞尺寸不大,實際上它們的吞噬能力非常強悍。
舉個例子。
顧維穿越前還有一個很有熱度的話題。
就是在冥王星被開除行星籍后,太陽系內是否存在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因為根據現有天體的軌跡研究來看。
從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到2004年發現的vn112、2007的tg422、2010的gb174、2012的vp113、以及2013年發現的rfs98這六顆體積接近冥王星的大天體,它們在近日點附近有聚攏趨勢。
同時在2024年四月的時候。
康斯坦丁·博格金發現了一組跨海王星天體,這些天體的軌跡同樣有些異常。
因此單純從軌跡上來說。
在奧爾特星云一帶,可能有一個之前未被發現的巨行星的引力,遠遠的在影響這些天體的軌道。
它大約約有10個地球質量,平均距離約為海王星到太陽的20倍,軌道周期約1-2萬年。
又或者
它只是一個五厘米左右的原初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