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智的話,陳晨很好奇的反問:“到底怎么回事?”
“是這樣的……”李智準備說下去。
“閉嘴!李智你瘋了!你要造反嗎!”陳建生猛地轉頭向李智。
“不!我沒瘋!”李智使勁的擺擺手,“董事長他要自己去做手機。”
“哦……”陳晨無所謂的點點頭,“那就去做啊!”
李智愕然。
陳建生哈哈大笑,扭頭向李智:“你現在還有什么話說?現在晨晨都支持我了!”
“不是的!晨晨你不懂。”李智身體微微前傾,“我們集團旗下的代工廠,最大的客戶,蘋果,已經和富士康達成了合作協議,明年的蘋果手機將交給富士康代工。”
李智用相當快的語速,把現在的情況跟陳晨和陳穎介紹了一下。
陳穎聽得有些茫然,而陳晨因為有上一世的經驗,反而一下子明白了:“原來是這樣……”
陳建生集團名下的重要企業之一,永恒電子,是一家電子產品代工廠。
永恒電子是這個世界蘋果手機的御用代工廠,這也導致了,這個代工廠的訂單,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蘋果以及相關的產品提供的。
而蘋果撤銷訂單之后,明年的訂單數量一下子縮減一半以上,這樣代工廠的必然會有大量的生產線停產,這必然導致虧損。
暫時的虧損是小事,關鍵是這個依靠蘋果的訂單生存的代工廠,如果不能在未來一兩年內找到和蘋果同級別的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會倒閉。
2017年,手機行業已經度過了大小品牌混戰的戰國時代,現在的市場上,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小品牌已經沒有立足之地。
隨時都能聽到品牌商退出的新聞,對應的就是代工廠跟著倒閉,作為同行,永恒電子業經常聽說有同行工廠停產倒閉的消息。
永恒,雖然體積龐大,全球第七,但是太過依賴蘋果,一旦失掉蘋果這個客戶,將會比那些小工廠更加的脆弱。
一般這種情況下的應對方案,要么果斷減產,減少生產線,要么低價尋求過度性的低級訂單,要么是去和富士康搞價格戰,用極低的價格,拉回一部分蘋果的訂單。
一般穩妥的方法,就是三種結合起來運作,以集團公司的財力,雖然不能保證以后什么時候能恢復盈利,但是應該能夠挺過去。
而現在陳建生不知道哪根弦出了問題,他要自己做品牌。
這個時候是2017年,不是2012年,手機品牌兼并都已經到末期了,就剩下僅有了幾個大品牌了,這時候跳進去,完全是找死的行為。
而且,代工廠去做品牌,并沒有什么優勢,反而是一個劣勢。
很多普通人可能不了解,作為代工廠,有自己的生產能力,像永恒這種頂級工廠還有設計開發能力,但是為什么一定給別人代工,為什么不自己做手機來賣呢?
原因主要是兩點,首先是隔行如隔山,會做技術,卻未必會做品牌營銷,會做硬件生產,卻未必會做軟件開發和系統優化。
他們沒有市場調研、廣告宣傳、售后處理的經驗以及相關的人才儲備。
從市場調研、造型設計、技術研發、上游芯片廠商的排產、廣告推廣、銷售和售后網點鋪設等等這些問題,完全是一清二白!完全要從頭做起啊!
所以代工廠去做品牌,和新開一個公司新創品牌,本質上沒有區別。
不過相對而言,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致命的原因是第二點,就是同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