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試卷上的所有題目,在一瞬間,就被全部分析完成了。
每個題的出題者是怎么想的,全都以文字的形式,進入了陳晨的腦海。
每一道題的標準答案,都直接顯示在了自己的虛擬視野中。
看著這些標準答案,陳晨不由得微微皺眉。
如果,自己全部按照標準答案答題,然后拿個滿分回去,那就太夸張了。
因為考試,特別是語文考試,特別是里面的主觀題,比如閱讀理解,幾乎不可能滿分,就算是有一兩道題滿分,但是整個試卷上的所有主觀題,也不可能全部滿分。
語文試卷上的題目,比如閱讀理解,它考的,實際上不是你對文章的理解。
實際上是對出題者意圖的理解,只有揣摩透了出題者的意圖,按照這個方向來答題,才會得到高分。
而陳晨的映像水晶,不是沒有揣摩到出題者的意圖。
而是揣摩的太清楚明白了。
或者說,映像水晶不是揣摩,而是信息獲取。
在映像水晶進化之后,陳晨之前的很多猜想也得到了驗證。
比如說:類似人類的靈魂,這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個,容納了它所有的屬性的信息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被陳晨稱為映像。
就像人會說話,話交流,會移動,會創造一樣。
其他的事物,他們的映像的屬性信息,也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也是在不斷的互相流動的。
比如有些人相信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互相聯通的。
比如某些泛信仰的人相信的:“冥冥中自有天意”。
比如宗教的信徒們相信的:“因果”和“緣分”。
信仰與宗教,并不能理解這些事情的本質,所以把“因果”和“緣分”說的玄之又玄。
其實在陳晨看來,這些現象,映像之間的信息流動,在神話和信仰中的例子。
從電子科技上講,電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連接起來構成了互聯網,每一臺電腦,都是一個節點。
從人文社會上講,人和人的關系,構成了人脈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
從陳晨理論上講,任何一個事物的映像,通過獨有的信息流互相聯通起來,就構成了映像網絡,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就是這個網絡上的一個節點。
就像電腦和手機,是連上互聯網的工具,映像水晶,就是連接上這個映像網絡的工具。
所以,陳晨看到試卷,啟動映像水晶的分析的時候,映像水晶讀取了試卷上纏繞著的信息流。
然后經過這些信息流,找到與試題關系最為緊密的映像節點。
這個節點,就是出題者,然后從出題者這個節點上,再直接讀取到了標準答案。
現在,如果陳晨按照映像水晶給的答案來答題,那就和出題者自己來答題一樣。
這個情況,就太夸張了。
一個天才,你聰明沒問題,但是,你不能得到標準答案。
你得到了標準答案,就不是天才了,你是作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