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現之后,作為生活在一顆星球上的人,已經觀察不到整個空間的明顯變化了。
作為空間所有者的陳晨,則可以通過水晶本體,用一種上帝視角,來觀察整個空間的變化。
在陳晨的觀感中,仿佛有一個星系,逐漸的從虛無中跳出來。
這些星系的物質,明明是剛剛誕生出來的,但是卻仿佛本來就存在,只是從自己看不到黑暗中跳出來一樣。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整個空間的擴張過程,沒有對原來行星上的生物,造成任何直接的傷害。
整個星系出現之后,空間的仍然還在擴張,最終成了一個近似球形,半徑大約1光年的太空空間。
在這片太空空間的外圍,基本上都是空蕩蕩的,只有非常稀疏的太空塵埃,形成了一個大致的球形。
當距離想著空間內部拉進,就會出現一片范圍龐大,分布著各種彗星和小行星的區域。
彗星和小行星帶再往內部拉進,就是整個空間的核心,由一個太陽和五顆行星構成的星系。
星系核心的太陽,與地球的太陽大小相似,但是溫度要稍高一些。
距離太陽最近的第一顆行星,也就是這個空間最初的星球。
也是陳晨和艾麗卡他們上一世生活的星球,現在已經變成純能量態的星球。
他的體積與地球相當,距離太陽的距離,也和地球相似。
只不過這顆星球自傳一周只需要20個小時,也就這顆星球上的一天只有20個小時。
他公轉一周,需要300個本地天,時間相當于地球的250天。
陳晨本來以為,這個空間里面出現的一切,都會是能量態的。
結果等整個空間擴張完畢之后才發現,除了最初的這顆星球是能量態以外,整個星系都是完全實體的,實實在在的物質。
距離太陽第二遠的星球,體積比地球少大了一半左右,距離太陽的距離,和火星類似。
這顆星球自傳一周需要30個小時,也就是一天30個小時,而公轉一周更是需要1000天,所以它一年有1000天。
星球有4顆衛星,其中一顆和月球相當,所以表面也有明顯的潮汐現象,另外三顆就要小很多了。
這顆星球是固態星球,位于本星系的宜居帶上,表面覆蓋著厚薄適中的大氣層。
因為星球內部金屬含量比地球低得多,所以密度比地球低一些。
這導致了他體積雖然比地球大了差不多一倍,但是質量卻沒比地球大多少,重力也只比地球稍大一點,人類應該感覺不到明顯差距。
但是這個星球的大氣層,比地球稍微厚一些,加上這個太陽比地球的太陽更熱。
所以雖然這星球距離太陽更遠,但是溫度反而比地球略高一些,而且更加濕潤。
這顆星球表面有80%被海洋覆蓋,陸地面積雖然整體不算少,但是非常的零散,呈現出支離破碎的狀態,好像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型島嶼組成的世界。
因為陸地支離破碎,所以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是濕潤的海洋氣候,到處都覆蓋著蔥郁的蕨類植物。
海洋中魚類剛剛出現,陸地上還是昆蟲的世界,完全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生態星球的樣子。
在這顆星球之外的三個行星,都是和木星一樣的氣態巨行星,最大的一顆比木星還要大,周圍環繞著近百顆大小不一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