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猶豫了,不是因為那些金幣和珠寶,而是因為馬車里的那幾個孩子。他最終選擇了打開大門,之后親手了解了這個曾經高高在上的家伙。因為他在那個貴族的感謝中看到了他嚴重的怨恨,在那些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恐懼,以及不屑!
在那之后,這座城市有了一個新的管理者,那就是他,曾經的守門人,這回獲得了幾萬人的支持,手下有了幾百人的民兵部隊。
但讓他最終下定決心的,是那各名聲十分糟糕的人,塔達王國的國王,大布流西三世。在國王北上收服北方領主的過程中,他占領了這座城市,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沒有給這里的人定罪并且處死他們,或許是因為他已經沒有多余的兵源可以讓他處死了,但是他對老人的重用的確是真的。
他看到了老人的才能,這個在一大堆荒唐并且手握大權的貴族中裝了十幾年傻的君主,此時發揮了他鑒賞人才的優勢。這一回,老人披上了軍官的鎧甲,成了王室軍隊的一員。老人并沒有多想,他已經習慣了戰爭,也不再恐懼生死,他效忠大布流西三世的理由,或許只是為了在死前能有事可做。
不過老人也沒有辜負國王的期望,在和共和國的戰斗中,老人是唯一一個取得過超過兩次勝利的將軍。對,那個時候他已經是將軍了,雖然級別很低。
但是讓他震驚的是,在塔達威壓堅持了一周之后陷落的時候,大布流西三世沒有去找任何王室的貴族,也沒有找那些手握重兵的領主,而是找到了老人,以及和老人在一起,之前一直沒有得到過重用的堂弟。
當老人見到國王的時候,他的傷已經格外嚴重,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個時候,這位王國的統治者冊封自己的堂弟為國王繼承人,冊封老人為男爵,王國剩余部隊的最高統帥。在他臨死的時候,他用請求的方式求老人保護他的堂弟繼續戰斗下去,他告訴老人,在他失敗之后,已經不會有哪個貴族會繼續支持王室了。
大布流西三世死了,死在一片荒野上,沒有葬禮,沒有儀式,葬在了一條小溪旁,旁邊用鮮花和王國的旗幟作為裝飾,希望他能夠安眠于此,因為這里離王室的一塊老領地不遠,算是家門口。
再后來,就像大布流西三世說的那樣王室的支持者全部倒戈,根本沒有人愿意支持這個所謂的新國王。只有老人,帶著這位新國君回到了北方,收攏了還愿意為王國而戰的潰敗部隊,招募了一些沒有經驗,但是愿意為新國王而戰的年輕人,以及單純是為了幫助老人的那些農民和窮人。
這支部隊的質量比之前任何一支王國的成建制部隊都要遭,但是他們的出身都不算高,而領導人,也是一個平民老者。喊著解放窮人口號的王圣哲終于遇見了對手,遇見了另一支來自底層,并且有自己信仰的部隊。他們打了好幾仗,也贏了幾場戰斗,讓共和國的部隊遭到了意料之外的挫折和困難。不過在這之中,新國王也死在了李仁杰無差別的大范圍魔法下,而新國王死前的最后一道旨意,就是讓封老人為塔達公爵,為王國戰斗到最后。
這只是一句沒有實際意義的話,但是老人卻接受了。在這對國王兄弟的身上,他找到了自己前半生都沒能找到的東西,那是他一直渴望的尊重。
他穿上了大布流西留下的盔甲,戴上了新國王的頭盔,扛起了最后一面完整的塔達王室戰旗,指揮著塔達王國最后的部隊,決然的走向戰場。哪怕王圣哲許諾平等對待所有的塔達士兵,并且給他行省長官甚至是軍團統帥的位置也沒能動搖老人的決心。
第一次,在他走出城市大門的時候,那些依然堅持效忠王室的貴族向他行禮,并且用真正敬重的語氣稱呼他公爵。從那一刻起,他便稱自己為塔達公爵,帶領著這些不愿屈服的士兵,為了已經被顛覆的王國戰斗到最后一刻。只有那樣,他的生命,才能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話。而那些自愿隨他征戰的士兵,才能得到解脫。
“我不是逃兵,我無愧于我的內心,因為我跟隨者公爵大人,為王國戰斗到最后一刻”---一名自愿參加戰斗的塔達士兵的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