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是啊,蜀漢的官員們因為諸葛亮的原因,崇尚的是實干。孔孟之道在蜀漢都不是主流,管仲和荀子的思想才最為諸葛亮所欣賞。而這兩位又是儒家里面最講求實用性,已經大幅度偏向法家的。和曹魏現在不講實用,只講逼格的玄學比起來,完全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啊。
(管仲的核心思想是‘富國強兵’。即用盡一切手段增加國家收入,國家有錢了軍事力量自然就強了。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以發展解決問題’。荀子的核心思想是‘隆禮重法’,轉換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對內統治要以殘酷細密的法律為主,但表面上要披上一層溫情脈脈的外衣。這個思想從南北朝后期開始就成了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并一直延續到清末。)
不過還好,玄學這玩意聽起來牛逼哄哄的,其實就是辯證法的一種表現方式。而作為紅朝穿越者,誰沒學過辯證法?有哥的填鴨式教育,以李密的智商,去了洛陽只怕會讓那些空談高手們驚為天人吧。
西元264年一月初,關彝釋放了鐘會的帳下督丘建。通過丘建搭上了坐鎮長安的杜預。向杜預轉達了關彝開啟談判,交換俘虜的要求。杜預在接到這個要求后深感事情重大,立即上報司馬昭。司馬昭在經過長期思考后,向關彝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蜀漢使者不得高舉“漢”字大旗。
第二、在非正式外交場合中,雙方互稱表字,不稱官銜。
第三、在正式場合,蜀漢使者要對魏帝、晉王稱臣。不得自稱大漢。
第四、蜀漢使者團隊不得超過兩百人。魏國朝廷負責保護蜀漢使者團隊的安全。
第五、使者團隊入境期間,服從魏國上下的安排。
關彝迅速做出了回應:
第一條,蜀漢使者不舉“漢”旗。但要舉“劉”字大旗。
第二條,無異議。
第三條,蜀漢使者自稱外臣,對曹魏皇帝稱陛下,對司馬昭稱晉王。同時附帶北地王賀表一張,恭祝司馬公上位晉王。
第四條,無異議。
第五條,蜀漢使者團隊只能由鴻臚寺(外交部)全程接待。不接受理藩院(屬下藩國事務處理部)一類的部門接待。
在經過雙方如此討價還價后。終于達成共識。簡單的外交使團得以成行。并在西元264年的一月二十八日,進入了洛陽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