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內部權力爭斗和炎興元年那一場差點被滅國的戰爭,特別是關彝掌控蜀漢民政后對民生迅速的改善。蜀漢全國終于逐漸的統一了認識。
反戰派:曹魏經此一戰,短時間內是沒有力氣來解救我們了。而且,這時候的曹魏已經是自身難保了。所以,我們還是寄希望于大漢將來的北伐取得成功吧。一旦拿下雍涼,不管是元從派還是荊州派,都快點滾到雍州去禍害關中人吧。這樣我們也變相的得到了解放……
北伐派:大司馬的策略是對的。先休養生息,積蓄足夠的力量。下一次北伐,就是雷霆一擊!這可比以前不斷小規模北伐,耗費大把錢糧卻又得不到什么利益要好得多!
總之,蜀漢上下的意見統一了:收起拳頭,積蓄夠了再全力打出去!
而在生命已經走入倒計時的曹魏呢?這時候的麻煩真的不少。
咸熙元年(264年)五月,鎮西將軍、雍州刺史胡奮,從涼州金城郡發來急報。說是雍州的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四郡以及涼州的金城、西平、武威三郡發生旱災。七郡之耕地,除了緊鄰黃河的小部分麥田得到人工灌溉有點收獲以外,其他的麥田全部絕收。本地漢民非但無法繳納賦稅,反而需要國家救濟。同時,這七個郡周邊的羌人、氐人的田地也全部絕收,為了防止這些異族因為沒有吃的而造反,所以朝廷還是要多撥一些糧食過來,對這些異族進行安撫……
“哎,寡人記得,這是最近十年里,隴西一帶第五年發生旱災了吧?”
接到胡奮的報告,司馬昭也覺得頭痛欲裂。最近這些年,雍州西部和涼州東部的旱災,越來越頻繁。而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司馬昭非常清楚長期而頻繁的旱災意味著什么——至于涼州西部的張掖、敦煌什么的,這些郡一年到頭幾乎不下雨的好不好,根本不存在旱災的問題。
“晉王,非但如此。這些年隴西一帶越往西北走,降雨量就越少。許多草原都消失了。由此導致西北的羌人不斷的向東南遷徙,現在涼州民冊上的漢民數量,粗略估計已經不足當地總人口六成。雍州西部的漢民數量,已經降到了四成!”
“什么?!季彥,你是不是搞錯了?涼州那邊的羌人更多吧?怎么涼州的漢人都有五成多,隴西居然只有四成了呢?”
“晉王,涼州一方面是世家的力量比較小,而且那里土地貧瘠,一個人的產出有限。所以那里的世家隱匿人口不是特別積極。另外就是那里的羌人是逐漸、緩慢的遷徙過來。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而雍州這邊,關中平原土地肥沃,世家大族隱匿人口很有欲望。同時,昔年魏武皇帝征討張魯,一次性把漢中二十萬人口遷入關中。這其中就有將近一萬氐人。五六十年下來,這些氐人的數量已經膨脹到十萬以上了!”
“這些氐人怎么這么能生?!”世家大族侵吞國家人口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司馬家作為統治者,確實要對這種事情進行抑制。但無奈就無奈在司馬家現在不是這個國家名正言順的統治者。為了篡位,他還需要繼續對世家大族的這種行為睜只眼閉只眼進行默許。而世家大族們心里也清楚:一旦司馬家篡位成功,是肯定要對這種大規模侵吞國家人口行為進行限制的,所以這是最后的狂歡。因此最近這些年,曹魏的世家大族們發了瘋一般的到處圈地,吸引乃至強迫曹魏的自耕農進入自己的莊園成為農奴。
所以,司馬昭也只有避重就輕,拿氐人的高生育率說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