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無論是魏還是晉,其國力比起我大漢和東吳都要強大許多。當今之世,能夠對我大漢生存形成威脅的,絕不是東吳,而只能是晉國。就算晉國愿意與我國結盟共同拿下東吳。那東吳被拿下之后呢?”
“那中書的意思呢?”
“派出使者,向東吳重申盟好。然后繼續一致對抗晉國。”
“嗯,那就……呵,朕都差點忘了。”劉禪自嘲的拍拍自己的臉:“咦,今天大司馬怎么沒有來?”
“啟稟父皇,大司馬上個月就去了劍閣。至今未歸。”
是的,關大司馬作為國家軍委主席兼國務院總理,那是相當忙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從來不相信坐在辦公室里就能拿到真實的數據,了解真正的情況。所以從炎興三年開始,在各項新政(其實也就三條,查戶稅、賣鹽礦、開銅礦交易權)都在蜀漢各郡鋪開后,他就帶著霍在一頭撲了下去。
當然,除了了解基層民生之外,關彝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這個事情,他預計的是炎興二年初步開始試驗,炎興三年全面鋪開。到了炎興五年或者六年的時候要基本完成——那個時候,就是再次北伐的時候了。
這是一個遍及全國的大工程——在北起漢中,南至南中,長達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一條主干道上。凡是有大山阻隔的地方,全部架設飛索或者加固棧道!
蜀漢境內的大山實在是太多了。蒼莽的群山在為蜀漢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也嚴重的制約了蜀漢國內的交通。如前文所述,成都地面上生產出來的糧食,運到北伐前線起碼要消耗掉七成多。以蜀漢的國力,這種損耗,即使是他這個穿越者不停的給蜀漢開掛,也是無法承受得起的。為了以后他自己的北伐不至于悲哀的再來一次“糧盡退兵”。那么在北伐之前,他要先把糧食北運消耗過大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沒有盾構機,這個時代是不要去想在大山里開洞直通的事了。關彝能做的,就是在蜀漢蒼茫的群山之中,到處架設飛索、加固棧道。
所謂飛索,其制作分為三步。
第一步先是在甲山和乙山的山體上打洞,這洞呢,先豎著打,打到一定程度了就向左右方法橫向延伸一點進去。之后在這個空間內用鐵絲編織骨架。然后再注入水泥——猶如在山體里打進去一顆大號的膨脹螺釘。之后就在兩顆膨脹螺釘之間架設纜繩。
這個時代沒有高強度鋼絲,所以纜繩的制作也非常麻煩。先要把各種藤蔓植物的枝條用桐油浸泡,再用鐵絲和竹絲反復纏繞捆綁,之后再用桐油反復浸泡許久,一條纜繩才算制作完成。
第三步就是架設纜繩。這個是最沒有技術含量,但也最耗人工的:先把一頭的纜繩綁定,然后另一頭拋下山去。山下面的人輪流接力,把另一頭纜繩一點一點的挪移到另一座山頭上去,在那座山頭已經打好的水泥膨脹螺釘上綁定。那么,甲山和乙山之間的飛索就架設好了。
這個東西,起源于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在明清時代,整個橫斷山區到處這樣的飛索。即使是到了現代,在少數交通不便的地區,飛索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于加固棧道。這也是因為有了水泥關彝才能這么做。
以前蜀漢的棧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派人從懸崖吊繩而下,人懸在半空中往大山的山體里面打孔,之后插入木樁。再在這些木樁的上面鋪設木板——這樣的棧道,在西南地區潮濕的大環境里,那是需要時刻保養維修的。而且即便如此,這樣的棧道,其承重量也非常的有限。
關彝現在的方法是,在盡可能保持原有棧道的前提下,在這些棧道的底部插入水泥制作的長條形預制板,用他們來做新的承重梁。然后用水泥把棧道路面的木板給粘連起來。之后再在棧道的外側(懸崖側)修建護欄。
毫無疑問,這是極為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費海量的錢糧。非常符合穿越者左手進、右手出。手里盡量不留大量現錢的消費習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