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賈充、荀勖的意見也非常統一:智障好啊。以后智障當了皇帝,我們就更可以為所欲為了!
于是,曾經互為盟友的賈充和裴秀鬧扮了!以前的政敵楊駿反而成了賈充的盟友。
賈充的意見非常有說服力:陛下,現在皇次子不管是年齡還是血緣,都是最有資格做太子的。如果不選他做太子而是選了其他皇子,那么規矩在哪里?沒有了規矩,以后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覬覦太子的位置?只有嚴格按照禮法來確定太子,才能讓那些本來就沒有資格的人斷了念想。
而裴秀這邊的理由很簡單:皇帝再怎么樣也要有個中人之資吧?陛下不想大晉的江山萬萬年么?別的不說,看看曹魏吧,要不是曹芳上位的時候年紀太小,哪有你們家祖上什么事兒?那還是年紀小的正常人啊。您這可是智障兒童啊,就算陛下您長命百歲,二皇子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就智商正常了吧?
司馬炎這個人,司馬昭對其評價是看起來很干練果斷,其實優柔寡斷。應該說這種評價沒錯。
在歷史本位面,司馬炎多次想廢掉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但多次中途停手。總而言之,他對家人的感情太過重視,根本就沒有一個皇帝應該有的冷酷無情。
所以現在,他糾結,猶豫,很長時間都無法做出決定。
他這么一猶豫,晉帝國這個國家就慘了。
當年孫權在太子和魯王之間游移不定的時間過長,導致南魯黨爭越演越烈,整個東吳朝堂徹底分裂。他在晉帝國首任太子的問題上拖延的時間越久,晉帝國內部朝臣的分裂就會越大——再大下去,就是徹底的黨爭!
從這一年的八月開始,晉帝國的整個官僚階層都因為立儲的問題被卷了進來。連帶著大佬們的主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這上面了。什么秋收啊,做好防備吳蜀入侵的工作啊,全都排到了后面。整個朝堂吵吵鬧鬧,熱鬧的不得了。
司馬炎并不笨,他非常清楚這么游移不定對國家的傷害極大。但他就是下不了決心。
最后幫他下決心的是齊王司馬攸。
說起來,這位司馬炎的同母弟弟,乃是出繼給司馬師的。而司馬師是誰?司馬家權臣之路上承前啟后的一位啊。對司馬家的貢獻極大!所以司馬攸天然的就對司馬炎的地位有威脅。晉國建國后,司馬炎哪怕心里再不高興,都要給這位親弟弟掛一個總統中外諸軍事的牌子給供起來。
可惜這位純孝的孩子是個政治白癡:你說什么封地的產出足以過上優越的生活,堅決不領朝廷的俸祿,搞得其他諸多親王非常尷尬也就罷了。你在封地上給自己的農奴制定三十稅一這種低得離譜的稅率,使得周邊的不少其他親王封地里的農奴甚至國家的自耕農紛紛涌入你的封地,也罷了。你居然不惜以親王之尊跑到中軍軍營里去給那些大字不識的泥腿子講仁義。你是嫌自己的身份不夠敏感,嫌我對你的猜忌還不夠多嗎?
在立太子到底選誰的問題上,司馬攸一開始不表態。后來看到賈充等人鬧得實在不像話,就忍不住開了口:立司馬柬。
咦?!你是想在最后做落錘之音么?好讓柬兒以后對你感激涕零么?朕偏不!
西元267年元月,司馬炎下旨:立自己的嫡次子,這一年剛剛八歲的司馬衷為皇太子。
消息傳出,預想之中的消停并沒有到來。相反,絕大多數真心希望這個國家走向輝煌的臣子們全都被點爆了!雪片一般的奏章、上書一瞬間把在宮城內的司馬炎給淹沒了。
整整三個多月,不上朝吧,一天到晚在書房內打開奏章就是無數的臣子說陛下這么做是不把大晉江山放在心上。上朝吧,就是兩派大臣互噴……整個國家,至少中央這一級政府,其運轉都有了停滯的趨勢。
終于,到了這一年的四月。進奏曹傳來消息:西蜀關子豐很可能將于明年春耕結束后興兵入寇。請陛下和朝堂諸公早作準備。在接到這個消息后,晉國朝廷才暫時停止了爭吵,大家勉強的團結在一起,開始商議如何應對敵人的這次入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