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路,在關中平原與益州內地交通的六條通道中,本來就是最為便捷的一條路。再加上至少在今年以前,由于高度酒的生意,司馬望對蜀漢政府重新加固褒斜道的棧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褒斜道的路況條件是最好的。在放棄了通過子午谷突襲長安的計劃后,關彝向關中進軍,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這條路。
當然,既然這條路是最適合進兵的,那么敵人肯定也能看到這一點。所以,在關彝的計劃中,在斜谷的出口處,應該是有敵人駐軍的,估計要打一場。而且關彝也做好了久攻不能克的思想準備。
可是四萬大軍和兩萬民夫在褒斜道提心吊膽的走了九天,打先鋒的趙毅非常興奮的派了傳令兵通報:斜谷出口處是有一座軍寨,但守軍不足五百人。前鋒三千人的大隊出現在其視線后,敵人已經迅速遁走。目前前鋒部隊全部進入五丈原并開始安營扎寨!
“嘶司馬望不是庸將啊。怎么會這么大意?!不管了,全軍加快行軍速度,迅速進入五丈原,然后全部展開!”
“諾!”
那么,此時的司馬望在干什么呢?哎,子初公這會兒的日子也不好過啊。
整個關中兵團六萬人,聽起來很多,但用起來就有些不夠。
長安,畢竟是西漢帝國的帝都,是一座超級大城。如此巨型的城市,在它的周邊安置三萬軍隊已經是少得不能再少了。
潼關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司馬望派出征西將軍府參軍王韜率領一萬人長期駐守在這里。
長安北部的撫夷護軍部,是內遷的氐人、羌人、鮮卑人聚居的地方。這個地方不是設個軍部就完了,肯定得有兵,而且是足夠的兵力進行震懾。所以這里也是一萬人。
此外就是峣關那里有三千人,子午谷、褒斜道等秦嶺六道都要分兵把守。當然,司馬望不是庸將,不會把剩下的七千人平均分配在各個谷口。最重要的斜谷谷口,一開初他布置的軍隊可是足足有五千人。
可是一方面是司馬望出鎮關中已經四年多了,關彝在益州一直很安靜。另一方面則是:長安北部的北地郡,那些鮮卑人又開始不老實了!
東漢時代的北地郡,是一個地域面積極為遼闊的大郡。可是從黃巾之亂起,一方面是漢人忙著打內戰,對邊境地區的管理確實少了力度。另一方面則是小冰河氣候越來越明顯,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的開始內遷。所以到了曹魏中后期,原來幅員遼闊的北地郡,其地域面積已經縮水了七成!
而就是這剩下的三成里,漢民的人口比例仍然不占優勢。在這里占據優勢的,是鮮卑的禿發部。
所謂禿發,就是拓跋。這支部族后來建立了十六國之一的南涼。而與他們同源的拓跋部,后來建立了“終于沒有墮落為第十七國”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