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有什么異議啊?我就是一個來聽結果的。總算你們還尊重人,知道事先讓我們曉得這些分配。不要直接在大朝會上宣布出來,那是多么的打臉啊。
“呵呵。”看著面部表情極為尷尬的高逢,劉諶微微一笑:“好讓高尚書知曉,朝廷現在新增兩州十七郡,加上益州原有的二十二郡。這里面有許多太守的位置都需要動一動。這三十九郡中,有五郡太守,需要交給以高尚書為主的諸位朝官。還請高尚書不要推辭。”
原來我殘存的東州派,就只有這點價值了啊。不過,也算不錯了。
“多謝殿下,臣豈敢推辭。請殿下放心,臣不管被分到哪個郡,都一定在那里為大漢做好牧守一方的本職。同時,臣回去之后,也會知會雷家、張家等家主,在朝堂之上,決然配合殿下和諸位上官的決定。”
“呵呵呵,如此,孤就多謝高尚書了。”
……
西元268年,九月五日,成都皇宮,大朝會。
“陛下,自先帝肇建基業四十八載以來,我大漢十數次北伐,至此終于拿下雍涼。漢室之復興,已見曙光矣。臣等謹為陛下賀!”
“我等為陛下賀!”
“呵呵呵,諸位愛卿免禮,同賀,同賀。”
在一陣過場般的互相道賀后,劉諶出列:“兒臣啟奏父皇,王師北伐獲勝,諸多將士埋骨沙場。這些將士的撫恤,需要早日定下并發放。另外生還將士的封賞,也需要早日定下方案并迅速執行。”
“呵呵呵,太子可以提案?”
“兒臣斗膽做出了一個基本方案,還請父皇審閱。”
這個方案當然就是劉諶和各方代表一起弄出來的東西。作為已經人老成精的劉禪,這時候哪里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在認真的看完了這整套方案后,劉禪輕輕的松了一口氣:“總算是沒有提出封公,任命丞相或者相國的要求啊。”
“太子思慮周到,可行。”
“謝父皇。父皇,雍涼新入,還需要酌選操行、能力均為可靠的官員出鎮這些地方。同時,雍涼也有大才,應該吸納這些人才,為我大漢效力。”
“善,太子可有預案?”
“已經做好預案,請父皇審閱。”
“可。”
這些過場都走完之后,尚書令樊建出列。
“陛下,大司馬、大將軍等聯名上奏,請求將行在遷往長安,并定都于長安。此議可行否?臣等伏啟陛下圣斷。”
“朕,乃劉氏后人,高祖苗裔。長安光復,理當前往長安拜祭長陵等先祖陵寢并遷都于長安。此議可行。然,遷都乃是事關國本的大事,還需要諸位臣工先拿出一個穩妥的方案來。嗯,尚書令,此事就交給你們尚書臺來辦吧。”
“臣樊建領旨。請陛下定下期限。”
“半年籌備,半年遷徙。一年之內,朕要到長安遏陵。”
“諾,臣明白了,必不負陛下所托。”
至此,在九月初五的大朝會上,劉禪作為橡皮圖章,對這一整套利益的重新分配方案做了背書。于是關彝在基本穩定了蜀漢國內政局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把兵權和政權都抓到了自己的手里。大司馬對這個國家的掌控,前所未有的牢固而全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