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小孩子嘛,要多鼓勵而不能一味坦誠。所以關彝能做的也只是稍微加以引導。
“檀奴兒,在成都這幾年蒙學念下來,都學了些什么?”
“啊,三百千已經學完了。家上說,我關家先祖最喜讀《春秋》。所以三百千學完后,家上就安排老師讓我先修《春秋》。”
“呵呵呵,善,可能看懂?”
“呃,一開始大部分是看不懂的。只是還好,家上還賜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幾本書互證,大多最后都能明白一些道理。”
“嗯,當代世家,大多家傳主修一經。而《春秋》,雖說云長先祖喜讀,為父也認為這本書里有微言大義,更有我華夏上千年來的風骨所在。但為父更喜歡《管子》、《荀子》。”
“父親說好,一定是有道理的。那兩本書里講了什么?”
“嗯,如果說《春秋》告訴你的是人之善惡,國之興亡。那么這兩本書就是告訴你,人為何有善惡,國為何有興亡。我大漢的諸葛丞相,以前是最喜歡讀這兩本書的。”
“原來如此,還請父親以后為孩兒解惑。”
“當然,為父看起來是要在長安待上好幾年了。這些時日,只要你不上學,為父會盡可能的抽時間出來陪你讀書。”
“上學?父親大人還要我繼續去念蒙學嗎?”
“呵怎么,你不想去蒙學念書了?”
“倒不是不想念書,主要是蒙學里教的東西都太簡單了。孩兒從入學那天開始就不知道考功上第二名是啥滋味。再在蒙學念下去,孩兒難以提高不說,還影響其他同學的信心。”
“為父的意思不是讓你去繼續念蒙學。今年冬天,關中動員了這么多民夫疏浚溝渠。可是哪里有那么多溝渠給他們開工呢?所以為父趁著這會民夫的價錢便宜,也新建了不少其他東西。比如城中心的皇宮,除了修繕一下之外。也該陛下新搭建了幾個闕樓和露臺……還有就是為父新建了兩所學院。”
“學院?”
“嗯,所謂蒙學,不過是開蒙的初級學堂。”說到這里關彝伸出一只手,很是疼愛的撫摸了一下一直依偎在自己膝下的次子關輝:“這長安當然也要新建蒙學,但那是你弟弟明年要入學的地方。你呢,為父倒是想問問你,新建的兩所學院,龍首原學院和五丈原學院,你想去哪一家?”
“這兩家學院有什么不同嗎?”
“有的,龍首原學院主要以教育培養國家官吏為主。文學、算學、經學是重點。武學是要學的,但在該學院的地位很次要。而五丈原學院則是以培養國家軍隊的中下級軍官為主,主要是訓練個人武藝、行兵打仗、工程維修、輜重運輸、戰馬飼養等。文、算、經也要學。但都比較簡單。”
有漢四百年,其文武分工都不是特別的明顯。很多漢代名臣上馬是名將,下馬是良吏。這樣的格局,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文武對立不嚴重。什么文貴武賤的問題也極少存在。但是相應的問題也不少:文武兼備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有偏長的。長期如此,往往會導致一個地方的發展變得極不平衡。而且,一個地方的文武大事都由一人掌控的話,這往往在中央政府勢弱的時候成為分裂割據的溫床。
而且,關大司馬是穿越者,他掌控的國家以后在管理上會越來越精細。官員職務角色上如果從培養階段起就沒有明確的分工,最終會導致他的政令逐漸的失去通暢。
所以,文武必須分治。
“孩兒請問,這兩所學院的山長?”
“都是為父。不過為父事務繁多,分身乏術。不可能長期待在兩所學院。所以龍首原那邊實際負責人是馬改之,五丈原那里是大將軍。”
“那孩兒可否先去五丈原學院待上一兩年,然后再轉到龍首原深造?”
“哈哈哈哈三位夫人,這孩子真是咱們關家的千里駒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