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得到越多,付出必然也多。關彝如此厚道而貼心的關懷這些商人,這些商人對于關彝的要求,也必然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請大司馬示下,您的仁慈和寬厚,已經讓您的仆人們無比感激。只要是您的要求,我們一定竭盡全力的為您做到!”
“善,這第一條,本官要你們保證,絕不把貴霜、薩珊波斯等國的各類毛織品發入中原販賣,你們可能做到?”
說到這里關彝也是有些無奈:要給草原上的各族找到一門生發的門路,讓他們漸漸的磨滅身上的狼性。這羊毛產業必須搞起來。但是呢,中國本土的羊種在沒有改良以前,其毛織品確實不具備多大的競爭力。所以,也只能搞貿易封鎖了。
作為商人,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建立一個黃金三角貿易圈,至不濟也要有一條黃金貿易線。即:把甲地的東西買進后,可以高價賣給乙地。乙地的東西可以高價賣給甲地或丙地。如此,兩頭或多頭都不會走空,在極大節約成本的同時,也能極大的創造出利潤。
在這個農耕時代,中國的老百姓本來就是為了溫飽而苦苦掙扎,消費能力是極為低下的。但為了御寒,從本來不多的銅板里省出一些購買毛毯還是可能的,但是大司馬居然要我們不要把毛織品運進中原?那我們拿什么賣給中原的老百姓?鉆石?羊脂玉?這不現實嘛。
可是,再怎么不滿,還得答應。因為,光是復興社這邊提供的貨物,只要運回西域,那就是絕大的暴利啊。
所以,七家商戶在短暫的眼神交流后,迅速的齊齊躬身:“我等謹遵大司馬的命令!”
“善,接下來說第二條,本官需要大量的棉花。越多越好!”
說到這里關彝也很無奈:棉花的原產地,印度、阿拉伯、非洲、美洲。而亞非的棉花全都是粗絨棉,品質極低。真正的棉花良種,這個時候只有美洲才有。
好吧,美洲,短時間內是別指望了。還是先把粗絨棉引進之后再說吧。至少有我這個穿越者在此,棉花進入中國后,應該能夠迅速的成為漢人的主要衣服成分,而不是先當了幾百年的觀賞植物,然后一直到了南宋末年才開始被認識到其紡織的價值。
說起來,中國的古人真的苦啊。葛布、麻布穿了那么多年。這些東西要套多少層才能渡過寒冷的冬天啊?有錢人達官貴人們還可以用木棉做成棉被取暖,普通百姓呢?那就真的只有靠發抖取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