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越之前,關彝曾經聽過一個悲傷而真實的笑話。
話說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結果,日勝清敗。滿清割地賠款,日本肚子撐爆……但是,作為戰勝國,在條約簽署的時候,日本國內百業調敝,哀鴻遍野。而戰敗國這邊呢,除了淪為戰場的遼東和山東等地的百姓糟了兵災之外。其他省份的百姓,其生活居然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這是因為,日本為了這場戰爭,已經把每一份國力都動員起來,有效使用并且透支了。而我大清呢,嗯,此戰,乃是北洋李鴻章的事情,關我們屁事?打輸了是北洋吃癟,打贏了是北洋拿好處,我們瞎參合什么?再說了,便是北洋自身,為了保存實力,不也沒有奮戰到底嗎?
這樣的事情,真是笑話。可惜身為中國人,更多的是覺得悲傷。
季漢此時的國力雖然已經顯著增強,遠遠的把東吳甩在了身后。但是和晉國比起來,其底蘊還是要差上一些的。在這場賭上國運的戰爭中,若想要有個好的結果,當然必須把每一分國力都徹底的動員起來。
九月二十五日,大司馬府發布征兵令:各郡、各縣、各鄉、各亭,年齡二十至四十歲之間者。三丁抽一!家里是獨子且未有子嗣的不征,有殘疾或精神疾患的不征,家中三代內,有直系長輩是殘軍或有直系長輩亡于王事的,不強征。
被征發為戰兵的,五日之內到縣城內集中,然后由大司馬府隨軍長史衙門派來的征兵專員驗明正身,之后帶到相關地點集中訓練。被征發為民夫的,這幾個月安排好家中事務,等新的命令一到,必須迅速的到指定地點集合。
如此命令一發布,季漢上上下下的所有官員馬上就像被針扎了屁股一樣迅速的跳了起來,然后飛快的撲到了最基層。
益州這邊自不必說,官風從來都很好,執行力超高。再說了,益州這邊也就是最近八年稍微消停了一點,以前長期都是兩丁抽一的,征兵?我們最熟了!
雍涼這邊呢?或許官員的執行力稍差了一點。但在考成法以及黑著臉的常閻王督促下,也差不了太多。而且雍涼這邊和成都平原那邊比起來還有一個優勢:得益于雍涼長期都是戰場,而且異族數量很多,所以這里的兵源素質普遍要高一些。
而且,由于季漢政府的司聞曹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宣講,現在季漢掌控下的益雍涼三州的百姓,或許文盲率并沒有多大的改善,但是其見識比起晉吳兩國的百姓就不知道高了多少。其對國家的認同感也明顯得到增強。所以,三丁抽一這種政策雖然很殘酷,但三州的百姓們也就是皺皺眉頭,老人們嘆息著諸如“造孽啊,又要打仗了”之類的話以外,并沒有太多的抵觸情緒。
“方伯,征兵令執行得還算順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