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座高爐,每日出鐵量兩千斤。”
“嗯。”關彝點點頭,非常的滿意。
每天兩千斤鐵水,一年就是七十三萬斤。這點產量,大約是初唐時期的三分之一,北宋的十分之一。不過一方面這只是一個鐵礦的產量,另一方面,這個鐵礦現在才正式投產兩年多。他的產能,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現在社會最常見的高爐煉鋼法,在中國其實早就有了雛形。關彝能做的,就是給劉徽做出理論上的提示:比如熱的傳遞方式,如何更好的散熱或者更好的防止熱量的損失等。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給劉徽帶著其他的技術人員去慢慢的改良。
“這里出產的刀具,其質量如何?”
“呃,這個,大司馬,仆按照您的指示,在本地各個地質明顯不同的地方挖取不同的泥土混合鐵礦石進行冶煉,其出產的刀具什么的,其音色確實有一定的不同。但要說有質的改變,這個恕仆還沒有做到。”
哎,看來用稀土加入鐵礦中冶煉,改善其質量什么的,對這個時代來說還是太早了。
看著關彝的臉上微微露出失望,劉徽趕緊補充道:“大司馬,雖說這里出產的刀具,對上益州蒲元世家的刀具,無法一刀兩斷。但是這里的刀具并不像蒲元家出產的精品那樣量少。相反,其產量極大,而且在卷刃之前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所以,若是用這里的武器對我大漢的軍隊進行換裝,我軍的戰斗力其實是隱形的增加了。”
“嗯,這樣就好啊。子懿先生,本官三年前跟你說過的板甲呢?現在庫存有多少了?”
“豈敢忘了當初大司馬念念不忘的東西,大司馬請隨我來。”
兩人領頭,眾人繞開熱火朝天的煉鋼廠,來到了廠房的背后。
這里緊鄰黃河不說,附近還有多條流速較快的溪流,一看就知道這里的河床被人為的改變了坡度,使得水流變急,由此可以帶動更笨重的水力機械。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中國古代對水力的利用很早,各種奇思妙想也層出不窮。可惜的是這些發明多是用在農業生產上不說,而且往往由于古代中國士大夫對科技的輕視而得不到有效的推廣、改良。
不過作為穿越者,關彝可是眼饞板甲很久了。
水力鍛機的原理對于一個農學生來說并不難,難就難在缺乏動手能力的學渣無法親自造一臺出來。而有了劉徽之后,關彝的很多理論都有了可以付諸于實際的人。
作為冷兵器時代防御力最強的甲胄,板甲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優點自不必說,缺點則是士兵著全甲后不夠靈活,而且全身套在鐵皮籠子里的士兵,若是周圍的溫度稍微高一些,就會容易中暑——這也是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哪怕屢屢被裝備了板甲的歐洲士兵打敗,但仍然堅持使用鏈甲的原因之一吧。
“大司馬,這板甲呢,按照您的要求盡量加強頭胸的厚度,減少四肢的厚度,如此算下來,現在定型的全身板甲,全重三十斤,其中耗鐵二十五斤左右。”
“現在庫存的板甲有多少了?”
“大司馬恕罪。”劉徽說到這里面色發苦:“五原鐵礦實際投產不過兩年,而且第一年的產量遠不及今年。所以,兩年多來,一共也就出產了一百一十五萬斤鐵。這些產出,大半還要打造刀具、槍頭、箭矢,所以,這板甲的庫存現在只有兩萬副左右……我等辜負了大司馬的期望,還請大司馬恕罪。”
“哈哈哈哈~~~不錯了不錯了。子懿先生,你們做得很好,何罪之有啊?板甲這個東西,優缺點都太突出了,本官可沒打算全軍都用這玩意!不過兩萬副板甲,也足夠給司馬家一個驚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