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臣等開始的計算過于樂觀。對糧道維持需要的耗費計算不準確。以為光是憑借庫存就能支應三年以上。這是臣等犯了大錯!”
“哎,事事難以預料啊,當初廟算的時候,我們可都沒有想到要去翻越呂梁山維持糧道啊。不過現在好了,西河糧道已經徹底打通。嗯,大司農,大司馬那一路每月糧耗已經下來了吧?”
“圣明無過陛下,現在西河糧道徹底打通,并州一線每月糧耗已經降到了二十五萬石以下,加之今年的秋收應該很是不錯。臣等有信心在今年十月以后,重新把庫存恢復到兩千五百萬石以上。”
“甚善!”對糜照的計算表示了肯定后,劉諶轉身看向簡單:“長史主持征兵,應該還很順利吧?”
“非常順利。四月大司馬的征兵令發來,雖然碰上雍涼秋收逐漸開始,但國內百姓還是踴躍從軍。到現在,五萬新人已經征召完畢。”
在這里,簡單在國內征召的,大多數是新征隨軍民夫。而關彝需要的兵額,更多的是從以前的隨軍民夫里征召。畢竟,這些人跟著軍隊高強度的工作了一年,無論膽色還是紀律性,都比剛剛從農田里找來的新人要強得多。
“長史這個以新換舊的方略很好,就這么辦吧。大司馬有沒有說,這新征的五萬人,他要加強到哪里?”
“大司馬說,現在冀州、并州的戰事都已經陷入僵局。接下來的局面,就是漢晉兩國國力的比拼。誰先撐不住誰就會主動進攻,然后就會露出破綻。那個時候,才是決戰之時。所以,大司馬的意思是,這五萬人,還是先集中訓練比較好。呃,至于集訓的地點,為了節約成本,臣等準備把他們安置在華陰。”
“嗯,可。說到華陰,前將軍那邊還好吧?是否需要補強?”
“陛下放心,華陰那個地方,已經被前將軍修筑得滴水不漏。前將軍前幾日還來信說,只要陛下有信心,他還可以把守軍削減到五千人。仍然足夠保證華陰萬無一失。”
“呵呵呵,朕可不是司馬安世那個鼠輩,潼關城墻上掉了幾塊夯土就嚇得把十萬中軍放在洛陽一點都不敢動…….不過華陰畢竟是長安的唯一屏障,所以,兵力不用補強,也不要再減少了。”
“臣等遵命。”
“那么東吳呢?”
說到這里的時候,簡單和糜照都不屑的笑了起來:“陛下,吳狗那邊完全不用擔心。根據躬行前些時日的奏報,三萬會稽軍已經進入建寧郡,在躬行給他們找的一塊山間小盆地駐扎了下來。盆地的四周高地全都是孟家、李家的私兵。會稽人對此也是毫無異議。至于陸幼節率領的十二萬吳軍主力,呃,據聞,他們前些時日已經從舞陽縣北上。臣等估計,要么永安,要么涪陵。”
“嗯,永安被孫定烈經營得鐵桶一般,倒是不需要朕太過擔心。涪陵郡如何?”
“陛下,臣等昔年在涪陵郡深耕七年,對那里再是了解不過。那個地方,一萬以上的軍隊進入后,糧道是無法長期支撐的。十二萬大軍敢全部進入,不需要我軍伏擊,只需大踏步后退就能拖死對方。若是陸幼節真的這么犯傻,臣等才是覺得慶幸之至!”
“善,諸位,現在局勢已經明了。鑒于晉國還有相當力量,我大漢無法將其迅速擊潰。現在,戰事陷入僵局,比拼的就是兩國的國力。昔年,秦趙決戰,雙方數十萬大軍在長平對峙三年。兩國都是咬牙堅持,史載兩國運送糧食的延綿道路上,盡是孩童和女子……最終,先撐不下去的趙國被迫換將求戰,結果基業損毀,只能坐等滅亡。今日,漢晉對峙之勢,與昔年秦趙之戰何其相似?朕已有覺悟,便是皇室都要節衣縮食,便是要朕砸鍋賣鐵,我們也一定要堅持下去。朕深信,最先倒下去的,一定是晉國!”
“陛下圣明!臣等必以此為念,支撐前方將士的衣食。為我大漢一統天下,傾盡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