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張華突兀的從坐席上站起,趨步到孫皓面前重重叩拜,在孫皓親自離席攙扶起來后,張華已經是額頭滿是血珠。
“陛下。”涕淚橫流的張華帶著哭腔道:“陛下若是對我大晉戰后是否履約心存疑惑。我家陛下還說了,久聞陛下英明剛毅,我國太子早就仰慕多時。若得陛下不棄,我國太子愿意到陛下身邊日日為陛下鋪紙研磨!”
“哦?言重了言重了,茂先啊,若晉國太子真到了我吳國,朕一定視如己出!”孫皓打了一個哈哈,然后道:“此事事關重大,朕需要與本國重臣商議一番。所以,今天就先請茂先去驛館休息吧。嗯,武昌的風物與建業大不相同,茂先盡可一觀。”
“謝陛下,只是外臣現在心急如焚,還請陛下早做決斷。”
“茂先放心,一日之內,定然給茂先一個準信!”
……
“眾卿,看來晉國是真的急了。別說宛城了,連徐州都肯拿出來。那可是當年呂子明都不敢去碰的地方啊。還說什么把太子送來做人質!嘖嘖,當年曹孟德那么要求大皇帝交出先伯父,大皇帝都硬扛著沒給啊。”
“陛下,臣說句不太恰當的話,晉國是否開出這些條件,戰后是否履約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保住晉國,否則我大吳危矣!”
“呵呵呵,文彬(萬彧)啊,你說話還是這么直。嗯,此事我當然知曉。那么文彬,朕來問你,在連番支援晉國多次糧食之后,我國現在還有多少糧食?”
“呃……”這話還真的問到萬彧了。東吳是三國之中糧食出口大國不假,但是這個國家的世家力量卻過分強大了。早年在對蜀漢出口糧食的份額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世家私下賣給糜家,然后糜家運回去補貼蜀漢。所以,所謂糧食出口大國,真要說東吳國家政權出口了多少,那其實是相當有限的。
東吳最近幾年的農業生產總體而言是風調雨順,沒有遭受到太多的自然災害。但是這些年東吳在軍事上卻是屢屢損兵折將——這戰敗丟的不光是士兵,而是大量的隨軍糧草也會跟著丟掉。
現在,東吳的十五萬大軍已經發動了近一年的時間,這期間損耗掉的糧食高達三百萬石。第一期支援晉國的糧食已經發出:不管晉國最后拿到了多少,總之國庫是支出了七百萬石。
在短時間內支出一千萬石糧食后,萬彧手里還有一千萬石。這就由不得萬彧不慎重:這時候才農歷二月,春耕馬上就要開始,接下來就是農業民族最不喜歡的青黃不接的季節。國家的十五萬大軍,雖然現在肯定已經不再滿員,但是此時仍然在外線作戰,一樣得保證供應——這一切,必須得撐到今年的八九月間秋收結束。
再說了,對于農業國家的主管官員來說,風調雨順當然好,但若是連續多年風調雨順了,只怕這些官員心里都會打鼓。
“陛下提醒得極是,臣過于著急了。這樣,丞相府這邊可以調撥兩百萬石糧食出來,運到洛陽,大概還剩一百六七十萬石。”
“是嘛?呵呵。”孫皓冷笑了一聲:“朕聽茂先剛才講,說我們前期送到晉國許昌糧庫的糧食,最終入庫的只有兩百萬石,而且陳谷糙米的占比極高!這兩百萬石糧食,只怕未必能夠有一百萬石以上抵達洛陽吧?”
“陛下教訓得是,此時臣也接到晉國尚書令裴季彥的書信了。這樣,這次轉運糧食,求的是速度。水路雖然損耗小,但是經過的州郡太多,各路官員、世家上下其手的機會也多。所以這一次,臣準備先從襄陽那里,陸幼節的后備軍糧里直接調兩百萬,然后臣再從江陵給陸幼節補充糧食。襄陽的糧食,直接讓陸幼節的隨軍民夫轉向運輸,走陸路,去宛城與晉國交割。如此,損耗應該會少很多。”
“嗯,這還差不多,那好,糧食的問題解決了。軍隊呢?”
“陛下,臣的意見是,反正上大將軍在漢中的黃金城也被堵住不得寸進。不如命令上大將軍暫停攻城,轉而安撫上庸三郡的百姓,勸導他們到襄陽居住、耕種。上庸三郡,再怎么也有兩三萬口,而襄陽附近原有百姓卻被晉國搬遷一空。上庸的百姓來了后,抓緊時間補種稻谷,說不得秋天還趕得上一季。而且,到了今年秋收的時候,漢國若是沒有打下洛陽,在洛陽堅城之下,也應該是筋疲力盡了,那時候我軍已經穩定了襄陽的秩序,新收的秋糧又已經入庫。正是發兵救援的好時候!”
“善,那便如此安排吧!只愿司馬安世能夠撐久一點,若是連半年都撐不住,朕也愛莫能助了。文彬,給幼節和士季寫信,把今日我們商議的事情通報給他們。告訴他們,做好秋收后發兵的準備。”
“臣遵旨。”
“順民,典校要加派人手,朕要時刻掌控洛陽那邊的戰局。若是晉國連今年秋天都撐不過去,那我們就要立即發兵,盡可能快的把北荊州、豫州、徐州的地盤給搶下來。如此,未來我們才有和漢國對抗的力量。”
“臣領旨,定不會讓陛下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