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炎言:背恩致討,遠煩汗馬之勞;請命求哀,敢廢肉袒之禮?仰祈蠲貸,俯切凌兢,臣炎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竊以大漢為鄰,愿構百年之好;陛下登基,更圖萬世之歡。臣炎不識天命,妄自登基。大漢太上皇特垂大造,許以盟約。
然臣幾無恩義之性,未閱歲時,已渝信誓。勾連吳賊,與大漢戰于西陵。逼迫前朝宗室,使大漢忠義之士全家闔亡。遂使太上皇雷霆震怒,并興問罪之師。臣炎狼子野心,不服王化之教諭,膽敢興兵抵御。然天命在漢,果難擋天兵神威。一戰敗于隴西,再戰敗于關中。天兵到處,臣之麾下,皆灰飛煙滅。幸賴太上皇有好生之德,略施薄懲,概然收兵。使臣得以茍延殘喘于關東。
然臣寡廉鮮恥之性深入骨髓,雖得太上皇教誨。仍不思悔改。協同吳賊,犯大漢之屬國。新皇登基,不知遣使入貢,勞動陛下興兵東征。陛下天威赫赫,臣不思臣服,仍懷僥幸之心,負隅頑抗。然天兵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足二載,八州盡失。臣之所為,實可貽笑千年。
今臣自知獲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伏惟大漢皇帝陛下誕膺駿命,紹履鴻圖,不殺之仁既追蹤于湯、武,好生之德終儷美于唐、虞,所望惠顧太上皇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晉不絕之緒,雖死猶幸。受賜亦多,道里阻修,莫致吁天之請;精誠祈格,徒深就曰之思。謹予叔平原王干、弟齊王攸、尚書令秀及諸官百僚、舉國士民、婦孺、耆壽、軍人奉表出郊,望闕待罪以聞。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謹言。
大漢歸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晉皇帝、臣、司馬炎百拜上表。”
西元274年六月二十三日,平原王司馬干率晉國使團出使漢軍大帳,向大漢大司馬關彝遞交上了降表。
閱表完畢,關彝隨手把降表交給手下諸多官員傳閱。然后他坐在主位上,一手托腮,一手用手指輕輕的敲打著座椅的扶手。
這司馬家的人怎么降得這么快?這抵抗意志也太不堅強了吧?哦,也對,以司馬炎那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才沒有抵抗到底的意志和決心呢。
“平原王?”
“不敢,逆臣之王爵,實乃偽職,豈敢勞動大司馬稱呼平原王。逆臣表字子良,若蒙大司馬不棄,還請直呼逆臣表字。”
“呵呵,子良公到底是司馬家輩分、年齡最長者。豈敢直呼表字。”稍稍客氣了一下后關彝正色道:“子良公可能對我大漢的行事方法不太清楚。嗯,我大漢最重實務,實在沒有時間浪費在繁文縟節上。所以,晉皇要開城,他有什么條件,請盡管說來。”
“吾皇有言,洛陽現有生民四十三萬,兵十七萬有余。開城之后,還請大司馬善待百姓……”
“別說那些虛頭巴腦的,我大漢治下的百姓過得比你晉國好多了。洛陽軍民投降后,成了我大漢子民,只會過得更好!”
這時候站出來當惡人的,是季漢軍中目前資歷最老的人:趙統。
這個惡人,當然不是無意的。
一方面,現在是在談投降條件,大司馬身為主事人,不能表現得太過不講情理,必須要有一個人出來當惡人,才好壓條件。
另一方面,趙統是真心需要發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