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大司馬,恭喜大司馬。”
“哎,關家五十多年的夙愿,即將得以了結。本官這心里……這事情到底只是私事,暫且放下。諸位,本官想趁著這個機會,推出新的酬功制度和烈士祭奠制度。”
在十二年前的復興殲滅戰結束后,關彝是把那一戰上陣亡將士的尸骨盡可能的收攏,火化。之后送入在成都的忠烈祠。
北伐雍涼,陣亡將士的遺體大都也是如此處理,然后送入在長安新建的忠烈祠。
這一次中原大戰,也差不多是這樣:雒陽城西此時的忠烈祠已經接近完工。
此外,陣亡將士的撫恤是足夠優厚的。關彝還稍稍更改了一下烈士家屬的優待:改優待遺孀為優待未成年子女。這就保證了烈士的子女不太容易遭受歧視:孩子總得在,朝廷才給你家免稅政策吧?而且,各亭亭長,縣長什么的,那是要經常探視烈士子女的。
以上種種,關大司馬所做的,已經遠遠超出這個時代很多年。其帶來的效果也是驚人的:漢軍士兵在戰場上,極少看到逃兵,更多的是悍不畏死的奮勇沖殺。
但是,關彝覺得這樣還是不夠!
“今日叫諸位來,是想補充一下將士的榮譽制度。諸位都知道,我大漢現行的烈士撫恤制度,只是針對陣亡將士的子女免稅,對傷殘的負責安置。但是,本官覺得,他們還缺少一樣東西。”
“敢問大司馬,是何物?”
“勛章!”
“勛章?”
“然也,勛章者,授予有功之人。活著的時候戴在身上光耀門庭。死了戴著勛章下葬去見祖宗!”
“…….大司馬這個想法,大善!”
“嗯,如諸位所見,彝在接下來的這段日子里,先要去河東選定祖父大人未來長眠的佳地,然后還要回到雒陽主持遷葬。因此,此事只有請諸位去細化,完善。”
“我等領命,不過還請大司馬先說明大致方略。”
“嗯,這勛章制度確實比較復雜,其評選方法也很重要。否則不但收不到激勵士氣,激發民心的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內部不和。這樣吧,勛章分六類,可分別命名為孔明勛章、伯約勛章、許行勛章、魯班勛章、陶朱勛章以及大漢勛章。前五類勛章分為一二三等,分別授予我大漢的官員、軍人、農夫、工匠和商人。最后一類大漢勛章,可分為五等,普通陣亡將士直接頒發第四等,為國致殘的發第五等。前三等的頒發必須慎重,非為國家立下大功者,并在多個行業獲得建樹者不得獲勛……嗯,這只是本官最粗略的想法。具體的細則還需要諸位細化完善。”
“喏,我等明白了。請大司馬放心,下官等一定辦好此事。”
……
西元274年十月,關羽的遺骸在分隔了五十四年之久后,終于聚集到了一起。
“維!大漢歸元三年十月初三,子索、孫彝、曾孫復、輝、拓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于先祖諱云長老大人之靈前哀曰:先祖陣亡,年僅六旬。追隨昭烈,奮戰一生。身不卸甲,公而忘家。白馬稱雄,顏文皆斬。護后歸漢,忠義千古。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禁降伏,龐德授首。興復漢室,一步之遙。孫權背盟,呂蒙跳梁。英雄一世,亡于蠡賊。嗚呼哀哉,痛我先祖。身首異處,山水相隔。子孫不孝,束手半百。及至今日,完璧重葬。五十四載,心愿方了。回想前路,肝腸斷絕。哀號祭奠,悲痛難陳。黃泉有覺,來品來嘗。魂兮歸來,魂兮歸來……尚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