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代,所謂知識淵博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下面有三組數據。
西漢末年,漢哀帝命人整理國家圖書,最后的數據是三萬三千零九十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國家藏書量。
東漢,劉秀建都雒陽后,命人把長安的國家藏書都運到雒陽,只運過來了三萬余卷。之后一百多年東漢政府陸續搜集、增加藏書。到了董卓遷都的時候,一共從雒陽拉出了十萬卷藏書。(不過董太師到底不是文化人,雒陽到長安并不算遠,但是這十萬卷書抵達長安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一千余卷。)
東漢末年的大書法家蔡邕,號稱當世藏書第一。乃是那個時代私人藏書里最多的。有多少呢?巔峰時期萬余卷,晚年剩下四千余卷。
這就是那個時代,國家和私人藏書數量的頂峰。
看起來書不少是不是?但是所謂“卷”,不過是指竹簡或者帛書。那個信息承載量有多大?一冊竹簡能夠寫多少字?根據后世出土的竹簡實物來看,一根竹簡最多寫有49字,一般是10~30字。一卷大約在100至300字之間。
所以,蔡邕先生其最大量不過是兩三百萬字左右。就算文言文言簡意賅,一個字頂現代三個字。那也不過就一千萬字罷了。而他已經是那個時代看書最多的人了。
一千萬字?呵呵,起點上的老書蟲看過的文字哪個不是早就上億了?
可以說,現代社會,只要平時喜歡的現代人,任何一個穿越回去,在知識儲備和量上面,對古人都是徹底的碾壓。
而現在龍首原的教材,很多都是關彝在穿越前了無數先賢大家的學術成果后濃縮出來的精華……
所以關彝才對自己的幾個兒子說,世家家學淵源啥的,在龍首原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就是個渣渣。
這一點,不光穿越者有這份自覺,這個時代的精英們也已經感受到了。所以曹家和司馬家才厚著臉皮向大司馬府打報告,懇請到龍首原學院招錄人才。
“大公子,令尊和當朝陛下是怎么想的呢?為何會允諾司馬家、曹家的人到學院里招錄人才?這樣做,豈不是……”
“呵呵呵,伯致兄,您的意思是不是說資敵?”
“呃…….”
“哈哈哈,其一、無論北魏、南魏抑或歸命侯國,現在都是我大漢的屬國,不能算敵人。
其二,這三家是真的迫切需要人才。別的不說,就說這司馬家吧,四個多月前司馬安世到長安受封,然后有七十余名司馬家宗親脫離隊伍,在長安接受了編戶。之后司馬安世帶著剩下的八千多人去了休屠。小弟接到的消息是,他們現在干得很不錯。呃,老庫,你最近才從那里經過,感覺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