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啊。
可陳書記卻不敢真的去深究這件事,首先,賣地的主導人是他,且用的是私人買賣的形式,賣地所得的資金也沒有落到村里,而是進了他們自己的口袋。其次,像楊瑞這樣能提前得到這種信息的人,陳書記覺得還是少招惹為妙,能當朋友就最好了,平白起人家的底根本就是個損人不利己的活兒,他又不傻,干嘛去自找麻煩,招人記恨?
“那行,以后……常聯系。”
陳書記也沒法多說什么,楊瑞那句“再談”,基本就肯定了這廝早就打著撈一票就走的譜了吧。
從膠南回來,楊瑞把車子給老吳送過去,順便找他聊聊。
“合同簽完了?”
“嗯,十五個工作日到賬。”
“怎么這么快?”
聽到楊瑞這個消息,老吳有些驚訝,一半拆遷補償根本就沒有那個效率啊。
“有人想當釘子戶,上頭就想樹幾個典型,先簽字的先給錢。就這么簡單,不過我這一簽字,倒是讓人家看出來我弄蝦池根本是假的了。心里多少有點過意不去。”
老吳奇怪地看了楊瑞一眼,搖搖頭道:“在社會上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你有什么過意不去的?你小那會兒,有多少人從俄羅斯倒騰東西發了的?在往后點,鉆政策空子的多了去了。你以為那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是說著玩的?”
老吳也不知道該怎么說他,說句不好聽的,這小子明顯是想吃肉,想薅羊毛還必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問題是大家都是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兒才分對錯。再者說,楊瑞的做法本就沒錯。他只是在大平嶺弄了塊地,實際上在其他的村子里有沒有跟他類似情況的出現,楊瑞看不到,卻并不代表沒有啊。
吳健斌幾乎可以用腦袋保證,那種情況不僅有,而且絕對不會在少數。
每每國家有什么大項目的時候,總會有一幫嗅覺敏銳的“狼”蜂擁而上。
楊瑞這才利用先知的信息做了這么點事兒,就有這樣的心里負擔,看得出他跟“狼”差的太遠了。
要說這是壞事吧,楊瑞離著真正的商人差的還太遠,正如他最初對他自己的評價那樣,他的確不是個合格的商人。
說這是好事吧,至少他還保持著本心,骨子里的文人氣質依舊。若他真的是那種利欲熏心的人,老吳覺得自己也得把握一下跟他交往的度了。
“哥,我是真得緩緩。”楊瑞搖搖頭,苦笑,心里想著:還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受得了這個。
就說做買賣這事兒,是人都知道低買高賣,可問題是有的人就過不去心里那道坎,覺得買的太低,賣的太高是坑人,即便是市場決定的,可依然無法釋懷。
這就注定了他成不了商人。
跟勤勞和懶惰無關,這玩意兒得看天賦。
有的人薅羊毛是打根子上就那樣,父母長輩起就開始薅羊毛,到了他這一代也薅的駕輕就熟。可有的人因為教育或者環境,讓他覺得薅羊毛實在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偶爾薅一下也會有沉重的心理負擔。
楊瑞就是明顯的后者。所以,他得緩緩。
對于蘇曉在北京是個什么情況,楊瑞甚至連電話都沒有打過去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