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吧你!”
周浩然再懶得跟他解釋。
……
這年頭,物質生活還不是很豐盈。
馬路邊的廣告牌,有鉛筆廠生產的眉筆、鳳凰自行車和歐林巴斯的照相機……
回到了弄堂這邊,就更市井化了。
好聽了說,叫煙火氣。
實際上就是窮。
附近都是一些在街頭謀生的人,有修車的、刻章的、剃頭的,還有老虎灶、大餅攤、裁縫鋪、打針間、煙紙店、生產組、紡織間、居委會、露天的公共廁所……眾生喧嘩,也算是一派生機。
弄堂很窄。
也就兩米多寬。
兩側是三單元兩廂結構的石庫門,頭頂上方用幾根長棍搭在兩邊曬臺上,長棍上晾曬著被褥和衣服。
弄堂兩側通風,頭頂被遮,所以陰涼潮濕。
是這三伏天里的避暑佳地。
很多人就一把蒲扇、一只小凳,在弄堂里乘涼。
有條件好的,還會擺上一張搖搖椅。
那就更愜意了。
弄堂里有一個老爺子,姓張,此時就躺在單元口陰涼處的搖搖椅上,他腿有殘疾,是戰爭年代留下的槍傷。穿著白背心、黑褲衩,半瞇著眼睛優哉游哉,懷里抱著一個收音機,放著京劇《失足恨》的橋段。
好似睡著了一般。
小孩都不敢招惹這位張爺爺,會經常挨訓。
周浩然繞開他。
他家是右側中間的二單元。
進門是天井。
然后就是面對大門正中央的客堂間,這是公共客廳,供這個單元里的六家住戶共用。
客堂的左右兩側,是兩個廂房,各住著一戶人家。
客堂再往里,就是灶頭間了,也就是公用廚房。
周浩然的家,在左廂房。
海港的石庫門,就跟首都的四合院一樣,本來都是獨門獨戶,建國后人多房少,就都變成雜居了。
曾經的石庫門,都是主人住在二樓,一樓的廂房都是傭人、保姆住的地方。
現在雜居了,就沒這些說法了。
二樓住了四戶人家,一樓的廂房,左右各一戶人家。
這反而成了好事。
因為廂房足夠大,不擁擠。
不像二樓似的,每家就兩個房間,生活很擁擠很不方便。
東方朗家里就是,唯一的臥室留給了他,讓他安心讀書,他的奶奶、父母、小姑都要擠在外面打地鋪。
周浩然的家里,超過40平米的廂房用木板做了隔斷,變成了三個房間,一個擺著電視機的小客堂,還有兩個臥室。
木板隔斷間不隔音。
至少也是個獨立空間。
很多家庭有女兒,哪怕住在二樓也都做了隔斷間。
男孩子無所謂,女孩子長大了要適當的保護隱私,就比如喬歲青的家里。
父母下班回家。
詢問了周浩然的高考情況,得到的全是利好消息。
周爸見他頗顯得意,就批評道:“別翹尾巴,高考只是第一步,人生這條路,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