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一聽,覺得這老爺子說的還是略微簡化了些。
傳統的文人拜師,應該是沐浴更衣。
到了他這,就換成了金盆洗手。
江湖氣更重了些。
不過也正常,某種意義上來說,紅樓茶館就是江湖門派、是民間組織。
胡小宸還真是有些文化,詢問道:“紅樓茶館,是不是傳承自江浙一帶?”
“嗯,曹家嘛。”
劉正月老爺子笑呵呵的說。
胡小宸不以為意。
所謂曹雪芹是祖師爺的說法,真是一眼假。
美發業還供奉關公當祖師爺呢!
不過,在茶館里一邊喝茶一邊辦事,還真是江南地區的傳統,那可不是追溯到清朝了,自衣冠南渡了以后就這樣。
胡小宸眼波盈盈的問:“是不是就是從過去的‘吃講茶’發展過來的?”
劉正月笑笑,“應該就是了。”
“大師姐,什么是吃講茶?”
喬諾沒聽說過這樣的詞。
胡小宸就給她簡單解釋。
過去,朝廷律法少而缺,執行力弱。
而且還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
那縣里面出現了一些民間分歧,怎么辦?
這個時候,他們不是找朝廷去評理,而是到茶館評理和調解。請茶館里的一些客人過去,并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做主位。
請他們喝茶。
一邊喝茶,一邊講雙方的分歧、沖突。
然后請大家投票表決,對其中的是非給個公斷!
就跟西方的“公眾陪審團”制度差不多。
舊時,就把這種行為稱為“吃講茶”。
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是“吃茶”而不是“喝茶”。這傳統很得是從宋朝就延續下來的,到了明代基本就都是“喝茶”了。
建國后,這個傳統其實也有過延續。
不過不能用舊社會的稱呼了。
改頭換面、改名換姓,因為在楓橋地區先推廣,所以叫做“楓橋模式”。
別說喬諾了,連周浩然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
感覺從理論層面,就都說通了。
紅樓茶館做的其實就是“吃講茶”的一種拓展,做的是一種商業上的評判。同時,茶館作為一個聚集喝茶的地方,就跟酒館一樣,可以匯聚方方面面的信息,這就有了打破信息差的優勢。
這樣的一種信息差優勢,可以說跟周浩然現在搞的“寫信模式”,有著完全相同的基因!
在接下來的拆信、看信的過程中,喬諾就深有體會。
“師父,這些信里的問題,跟之前的不一樣。”
喬諾全程參與,早早就發現了。
周浩然笑道:“哪不一樣?”
“第一批的來信,咨詢的問題有好多種,很多都是管理上的難題。可這些不是,這里的企業咨詢,主要就是兩類。”
喬諾在胡小宸羨慕的眼光下侃侃而談。
周浩然點了點頭,“哪兩種?”
“嗯……”喬諾猶豫了一下,試探著說:“一方面是融資難,一方面是缺貨。應該跟這第二批用戶主要是貿易公司有關。”
周浩然緩緩的說:“現在大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國內未來經濟的兩大中心,一個是長三角、一個是珠三角。珠三角那邊,主要以制造業為主。長三角這邊也有很多制造業,但更多的還是貿易商,尤其是外貿。所有的國際大都市都是靠著貿易立身,而不是制造。”
喬諾小臉紅潤,似乎發現了新大陸,“師父,那我們的機會,是不是來了?”
“嗯?”
周浩然有考教她的意思。
喬諾興奮的說:“上一批客戶,我們主要聯系的是制造業。第二批客戶,我們找的主要都是貿易商。這就對接上了呀!制造業的客戶,他們庫存積壓,但是沒有渠道;貿易商有渠道,但是沒貨。我們居中,不就給他們牽線搭橋了?兩邊的麻煩,不就同時解決了?”
劉正月老爺子聽她這么一說,激動的面紅耳赤。
這果然是大先生的手段!
紅樓的傳承,可以光輝的延續下去了啊!
周浩然從理論層面給出了說法,“現在國內的生產力都是粗放模式,這種經濟結構里,信息差就是制約經濟發展最大的掣肘。”
喬諾雀躍的說:“師父,這下我終于明白了。怪不得嚴宏記者的《民生調查》專題第二期,你會選擇了經貿開發區呢,原來是這個原因!左手制造,右手貿易,紅樓茶館就成了一個信息集散地,對不對?”
胡小宸聽得一頭霧水。
什么第一批第二批?什么信息差?什么《民生調查》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