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來到了樓上的導播間。
果然在這里看到了唐時宜。
她齊耳短發,穿著短袖長褲,只一個背影就能看出她有女強人的干練風采,正坐在導播后面,緊緊的盯著監視器。
有好幾個外人在場,周浩然也得收著點:“唐老師,我認為沒必要找他們的兒子出來。”
本來導播間里很安靜。
主要還是唐時宜平時在欄目組里威望太盛,技術們都大氣不敢喘,都跟耗子見了貓似的。
周浩然在背后這么一句話,著實讓人嚇了一跳。
唐時宜倒是很平靜,居然很慢的扭過身子,動作幅度比平常慢了半拍,表情微沉:“你沒準備?”
周浩然的確沒準備,卻也不能泄氣,正色道:“我不認為老兩口的相處關系兒子能有什么作用,兒子不是女兒。所以才沒提前準備。”
唐時宜平靜的看著他,眼神有些發冷:“你對現場的效果很滿意?”
“我覺得還可以。”周浩然知道在做節目的領域誰才是高手,說起話來難免心虛,底氣不足,“專家的調解很有效,老兩口來的時候還吵架呢,現在已經能夠很理性的溝通了,基本找到了問題所在。”
唐時宜一字一句的說:“他們之間的關系,靠現場的幾句話解決不了。《家長里短》是調解家庭鄰里間的糾紛,這是社會紀實,在當代都市里人與人之間關系中剖析社會現實,不是只追求節目效果的社會真人秀。”
周浩然看著她,說不出話來。
心中很有敬意。
這就是九十年代的媒體人!
這是一個媒體有信仰的年代。
唐時宜平淡的說:“你想過沒有,為什么兒子在家住的時候,老兩口沒事?為什么老婆婆在世的時候,他倆也沒事?他們之間需要調和劑,作為他們的兒子,他有義務幫助父母粘合關系。”
在場的技術導播們,都很驚訝的看著唐老師。
不是覺得她說的不對。
而是感覺今天唐老師不對勁。
怎么話這么多?
周浩然被她說服了,輕嘆道:“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節目,你要做的是媒體人的良心,你要真正的解決老兩口之間的問題,而不是在節目里熱熱鬧鬧的請幾個調解員烘托情緒來做一場臺上表演。”
唐時宜心中一暖。
本來看向他的眼神,就比其他同事柔和不少。
這下就更柔和了。
“這老兩口,很有代表性。這期節目,是全國萬千家庭的真實寫照,許許多多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現在也都到了退休的年紀,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這是一個時代的傷痕,子女必須要站出來,這是唯一的答案。”
要么說唐時宜是制片人呢。
這格局就不一樣。
《家長里短》只是一檔家庭生活類的欄目,選題要很克制,不能觸犯一些人的敏感神經。
可這一代的媒體人,都有一種情懷。
就是要借著電視臺這個可以公眾發聲的平臺,以一種迂回巧妙可以過審的方式,來抒發一些真正有社會意義的觀點。
這就讓周浩然的心情有些復雜。
他的媒體認識,都是二三十年后的一些觀點。
以為節目就是節目。
媒體嘛,就是洗地的。
做好娛樂效果,收視率高、廣告費多,就足夠了!
誰還在乎什么媒體責任?
甚至一度還覺得,他要是推出了《好聲音》《蒙面歌王》《歡樂喜劇人》之類的綜藝,還不牢牢鎖定收視率第一?
眼下聽了唐時宜的一番話。
才發現根本不是一回事。
雙方的追求,完全是兩個賽道。
周浩然認為,不用把老兩口的兒子叫過來,現在的節目效果已經挺好了,吵吵鬧鬧開局、皆大歡喜結束,多有戲劇性?
收視率肯定高!
要是把兒子拉進來,這個故事就復雜了,搞不好就破壞了合家歡的大好結尾。
節目效果就弱了。
唐時宜追求的顯然不是節目效果,而是一個故事的完整呈現。
不是那種掐頭去尾、斷章取義博眼球的做法。
而是一段社會現狀的記錄。
這時,導播們都已經摘下了耳機。
樓下的錄制棚,散場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