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這邊,大家說的“移代貨”,其實就是二手貨的意思。
以前物資短缺了,特別是內地,一件衣服能穿好久,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那時候做件衣服可費勁了,除了錢和布匹票外,還需要自己做,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很珍惜自己的衣服,這樣可以穿多好幾年呢。
嗯,記憶中,在八九十年代,好多人是買了布料后,拿回家自己做衣服的。
那時候,衣車——家用縫紉機可重要了,是結婚的三件套之一。
因為就得靠它制衣呢,所以那時有錢人家里都得有,價格還不便宜呢。
為了配合這個高大上的衣車(結婚聘禮),那時候基本上快結婚的姑娘們,幾乎一個個都會使用縫紉機。
這狀況,直至到了九十年代左右,改革開放了,東西一下子多起來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跟著好起來。
社會發展,到處都在辦制衣廠,廠里做出來的衣服又好看又便宜。
這跟自家費心費力做衣服比起來,買現成的成衣就方便太多了。
于是,慢慢地,家用縫紉機就沒人用了,很快就從大家的生活里消失了,也退出了結婚三大件了。
嗯,基本上80年以后出生的女孩子,家里也很少有人會再要求她們學做衣服了。
當然這都是后來的事兒了。
話說回來,內地生活條件即使好過多了,但是衣服基本就是黑灰藍綠色為主,連大紅色都是辦大喜事,過大節才得以看見,跟西方潮流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而香江,它那邊的衣服材料和款式都很時髦,跟西方風格更貼近,在一向追西方潮流的內地里特別受歡迎。
說到這里,也說一說,那時港貨就是百姓口中代表高檔的名詞——
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香江人和內地的親人終于能聯系上了。
關心內地親人貧困的他們,經常給內地的親戚寄錢和東西。
只是香江的生活成本高,這些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也不容易,所以寄回來的東西,除了吃的,好多都是家里不用的二手貨。
其中,最為代表的二手貨就是衣服了。
他們那些寄回來的衣服,基本都是不穿了(不流行了)才寄給親戚的。
但就算這樣,這些從香江來的東西,大家還是特別喜歡,因為款式和質量確實比內地當時的好太多,起碼領先了二十年。
那段時間,像蝙蝠衫,緊身衣,牛仔喇叭褲、健美褲這些款式,就這樣一下子就流行起來了。
嗯,咳咳,據說,連海棉文胸也是這樣流傳回來的——
話說,貼身衣物居然都有二手貨?
嘿,別說,那時真的有,而且不少呢~
很多家庭里的女孩子,很不受重視,常年不得一兩套新衣,尤其是那些有好幾個姑娘的人家,總是大的女兒穿完,等不合身了,才會留給下面的妹妹穿……
這就是所謂的一代傳一代~
很經典的移代貨名詞……
還有,不止衣物款式,那些迪斯科舞廳,交誼舞之類都傳進來了。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