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八十年代,這種人實在太多了。
“這個問題我來解釋吧!”
陸知章想要發言,但李野攔住了他,因為李野是主管銷售的副廠長。
“韓處長,我們一分廠的定價策略,是為了打造一個品牌,也是要打造一種市場效應,讓市場上的絕大部分用戶,都認定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
就國人對電視臺深信不疑的八七年,你去第一電視臺打個廣告,觀眾還得琢磨琢磨輕汽公司的130值不值得買呢!
但是如果人們對j3型130的印象是“倒倒手就能賺兩千”,那么他們還會猶豫買與不買嗎?
一支買了就能鐵定漲的股票,其傳播速度有多快你們研究過嗎?它受追捧的程度你們見識過嗎?
那簡直就是瘋狂。
現在一分廠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人員,他們都是帶著現金來的,
哪怕先付錢、后等車,排隊排到兩個月之后,他們也搶破頭的愿意。
李野原本是準備用一年的時間等待市場發酵,但現在看來,效果比他想象的更快、更好。
“韓處長,各位領導、各位同事,根據世界著名企業經濟學家查科斯洛夫的獲獎言論,除了那些脫離大眾的奢侈品,其他產品的利潤擴大方式一定是規模,
只有生產規模上去了,才能讓企業良性發展,而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利潤,最后的結果一定是落后于人”
“.”
韓處長一言不發的等待李野說完,然后問道:“李副科長,聽你這么一說,你是想把一分廠做到幾萬人的規模了?”
李野笑了笑道:“我現在是從小做起,至于最后能做到多大,還要看全體同事的努力,還有上級的支持。”
李野也學會說假話了。
他不是想做幾萬人的工廠,而是想做幾十萬人的企業。
如果只是要賺錢,那么李野根本不需要搞什么幾十萬人的制造業大廠,只需要一家百十號人的投資公司就可以殺遍全球了。
但一家幾十萬人的工廠,對行業的發展,在業內的地位和話語權,都不是一家私人投資公司可比的。
韓處長看了看李野,忽然笑道:“可如果你把一分廠做到幾萬人,那么其他單位怎么辦?津城130就找我們訴苦,說你把他們單位的客戶都搶走了.”
“我沒有搶他們的客戶,”李野分辨道:“輕卡市場的需求是在持續增長的,根據我們收集的市場數據,從八零年到現在,我們國家的輕卡需求增長了三倍還要多,
但是我們的總體產量只提高了百分之五十,這也是為什么130這種明顯落后時代的汽車,還能賣得出去的原因。”
“落后?你認為130落后了嗎?”
這不明擺著的嗎?136都研制出來了,130還不落后?
不過還沒等李野解釋,大廠長卻出人預料的替李野說話了。
“韓處長你有所不知,我們單位現在的拳頭產品是136型輕卡,采用了日笨五十鈴的先進技術,所以130汽車的定價就不能太高,這也是相應上面市場化的要求”
李野非常的意外,搞不懂大廠長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他不是一直要逼著一分廠的130漲價嗎?怎么又說“定價不能太高了”?
“嗤嗤嗤~”
陸知章用鋼筆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字,給李野推了過來,上面寫著幾個潦草的小字,不仔細看都認不出來。
【定價越低,差價越大。】
李野頓時明白了。
管良的貿易公司已經嘗到了甜頭,如果這會兒漲價,某些人的賺頭.就少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