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地下城。
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的城市也趨于立體化,這種立體化在地下城市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截止危機紀元200年,全球范圍內共一百二十座地下城,這120座地下城市成為了人類的經濟文化中心,是人類文明的科技結晶所在,容納了約6億的人口。
紐約地下城,是最早開建的12座地下城之一,倫敦地下城建造在5000米的地下,城市直徑約60公里,平均高度一千米。
在三體人的地下城建造技術中,三體人的‘強電結構’技術(通過電磁力結合的強分子結構,在通電狀態下擁有著極高的強度,可以支撐巨大重量),為地下城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也是地下城面積十分巨大,而地層不會倒塌的主要原因。
地下城的穹頂,幾乎均有這種‘強電結構’技術組成的電磁梁柱支撐。
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城內部形成了獨特的森林城市結構。
地下城市建筑整體呈現巨型森林狀,房子像葉子般掛在“樹枝”上,“樹干”則用于安裝電梯等,方便居民直達地面。
地下城的‘天空’除了那顆核聚變小太陽之外,是高高的穹頂上遍布的全息投影,是模擬出的藍天白云等景象。
地下城市的交通工具則主要以磁懸浮飛車為主,在危機紀元74年攻克的[遠距離無線供電技術]讓整個地下城內,充滿了幾乎“無限”的電量。
整個地下城內部,利用靜電屏蔽效應組成了巨大的法拉第籠,在這個范圍內,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可以進行無線供能。
以至于近兩年的冬眠者,在第一次見識到這個技術時,都誤以為自己進入了無限能源時代,一度神話了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
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不過大多數冬眠者們在經過了聯合政府的統一技術掃盲之后,大多都能認清現實。
像磁懸浮飛行汽車,都是通過無線供電技術進行飛行,傳統的燃油汽車已經淪為了古董,當然這種磁懸浮飛行汽車也是有局限的,在地表,由于無線供電技術范圍有限,磁懸浮飛行汽車只能在城市內部進行飛行,一旦離開城市外環,飛行汽車將不得不降落在地上通過輪子進行移動,倘若離得更遠,則會因為供電匱乏而陷入拋錨的窘境。
也是正因如此,新時代的人類大多更喜歡呆在能源無限的地下城區域,反倒是22世紀的00后老人們以及公元時代的冬眠者更喜歡呆在地表。
抬頭觀望天空,除了無時無刻不在“游動”的磁懸浮飛行汽車之外,偶爾也可以看見空中巴士,原理相同,這些巴士大多是作為公共交通設施而存在。
但真正地下城的交通設施卻并不是這些,全球共計120座地下城市中,有著規模龐大的地下軌道交通網絡,這些交通網絡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速公路,而是類似于21世紀的傳統鐵路。
這些軌道交通網絡由真空電磁加速隧道組成,原理類似電磁炮技術,一艘超級磁懸浮列車,可以在這些環狀的加速電磁環中進行高超音速飛行,常態最高飛行速度為60馬赫。
從紐約地下城到北京地下城,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這半個小時的車程里,減速和加速過程反而占據大半時間。
相比于危機紀元初的傳統飛機航線,這種技術讓可以讓地球一端的人在一個小時之內抵達地球另一端,是真正的能夠讓地球變成‘地球村’的交通技術。
相比之下,火星城市、金星城市、月球城市、水星空泡城市等地方,比地球落后了不是一點半點。
磁環軌道加速列車技術也極大程度的促進了各國人民的流動,由于簽證政策早已隨著聯合政府的建立而終結,因此,各民族、各種族、各國家混居成為了新時代的常態。
在這種大熔爐似的混居下,傳統國家的影響力正在隨著民族意識、人種意識、階級意識的解構而逐漸削弱,地球聯合政府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