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的最后一批高達十萬人的各國解凍軍人中,在危機紀元200年的解凍浪潮蘇醒,只有不到3000人在短時間內晉升到了先天后期。
倘若未來恐龍決戰之時,解凍軍人們的境界仍然困在先天中期境乃至先天前期境,那么這些古代軍人就只能被三大艦隊安排到行星級戰艦中了。
至于連先天境界都突破不了的古代軍人,那更是只能從事非軍隊體系的文職工作。
恒星級戰艦作為人類的太空主力,必須由最精銳的的力量組成。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恒星級戰艦艦員都有著嚴格的境界限制,少部分承擔科研任務的恒星級戰艦,艦內也會搭載一些隨艦學者乃至隨艦科學家存在的,這些非軍人成員,往往不受境界限制,普遍只有后天中期境界。
但這些隨艦學者也要掌握著隨時進入深海狀態的能力,以防戰艦出現驟然加速導致橫死現場。
盡管全員先天,但各恒星級戰艦仍然裝配了深海加速液緩沖系統,來預防不測。
究其原因,這與恒星級戰艦的加速模式有關。
人類已有的5015艘恒星戰艦里(最新15艘為近兩年生產),均使用[前進一]→[前進二]→[前進三]→[前進四]的推進模式。
四級加速模式也基本對應[第三宇宙速度16km/s]→[5‰光速160km/s]→[2%光速6000km/s]→[20%光速60000km/s]。
恒星級戰艦并非在所有運動階段都是高g加速,在相對靜止以及勻加速運動時,戰艦內部的g力都相對較少。
高g過載加速階段,一般只出現于變加速運動中。
只有在恒星級戰艦主動切換加速狀態時(減速或加速),飛船才會進入幾十乃至上百的高g加速度,而這種高g加速度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在這個短暫的階段,只有先天后期的武者可以扛住。
哪怕是從[前進三]進入[前進四]的全功率狀態時,全艦進入120g的高加速度時也不會持續超過一個小時,這個時間,艦員可以硬扛下來。
而進入勻加速階段后,加速度也會迅速回落至1g之下,在這個階段,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也可以脫離深海加速液狀態在戰艦內自由行動。
由于深海加速液的擴充與吸收都需要長達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先天艦員的存在可以極大縮小戰艦進行變速加速運動的時間,這間接提高了戰艦的機動作戰能力,在與吞食帝國的戰斗中,高機動性的這個優勢已經被展現了出來。
至于戰艦為什么不能以120g的高加速度,讓戰艦一路迅速攀升至20%光速的極限狀態,而是用一年的時間慢慢加速至20%光速,這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是,加速狀態受到了核聚變燃料儲量嚴格限制。
在當前推進比下,恒星級戰艦所裝載的核聚變燃料已經是最大值,增加儲量就是增加質量,反而會降低機動效率。
在滿載核聚變燃料的情況下,一艘恒星級戰艦以120g的過載加速進行全功率推進時,戰艦內部核聚變燃料會極速消耗,如果不降低功率,戰艦將在一天內加速至7%光速。
隨后便會耗盡所有燃料,成為茫茫星際的一艘死艦。
20%的理論最大航速值,必須憑借無工質輻射推進系統不間斷進行低功率推進加速,才能在正常的資源消耗速度下,用1年的時間抵達至20%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