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黑暗是如此純粹,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線,只有遙遠的太陽,像一枚黯淡的銀色硬幣,懸在不知盡頭的虛空之中。
在隊列分裝后,三大艦隊共七支增援未來特遣隊完成了分裝,這些來自公元紀年的古代戰士被有意的分配給了不同的戰艦體系之中。
基于穩定的考慮,將冬眠軍人分散開來是必須的,舊時代軍人所特有的團結性在特定情況下上會對太陽系艦隊造成未知影響,尤其是從中國出身的古代軍人更是容易成立在這個時代不該存在的獨立組織。因此,將古代軍人分散部署后,既能削弱這種未知的影響,也可以最大程度的讓古代軍人的精神去輻射這個新時代的軍人們。
此刻,這片黑暗并不孤寂,反而充滿了一種壓抑的、整裝待發的肅殺之氣。
章北海站在一艘小型穿梭機的舷窗前,目光透過舷窗,望向那艘在木星巨大陰影與稀薄陽光中靜靜懸浮的龐然大物——自然選擇號。
他已經對這艘恒星級戰艦再熟悉不過了,他不止一次在它身上看見了‘唐號’的影子,盡管唐號早在出世之前就已完全夭折。
自然選擇號的所有基礎數據他都了如指掌,甚至對于素未謀面的自然選擇號艦員,他也已經提前了解過了,相比于這艘存在于無數次全息投影以及影視數據里的恒星級戰艦,章北海此刻對戰艦背后的景色更感興趣。
木星本身就是一幅令人敬畏的景象,這顆氣態巨行星占據了舷窗外大部分的視野,它那色彩斑斕的云帶如同巨人的油畫,橘紅、棕褐與白色的條紋在永不停息地翻滾。
太陽系艦隊將三大母港以及艦隊指揮部不約而同設立在木星軌道的原因便是因木星大氣層富含氫、氦等輕元素,這些都是太空戰艦的氫聚變的主要燃料,包括建筑材料、生命維持資源等可直接在木星體系內獲取,近木軌道上龐大的太空資源抽取設備減少了從地球運輸的成本和時間。
況且地球的資源也經不起五千艘恒星級戰艦和十倍這個數量行星級戰艦的無止境消耗。
自然選擇號戰艦是人類最早的一批恒星級戰艦之一,戰艦弦號為265,在恒星級戰艦設計之初,戰艦設計師們還是習慣性的將戰艦設計成修長的流線型造型,戰艦的主體修長而有力,艦艏尖銳,指向太陽系的外圍。
這一點與最新款的藍色空間號不同,后者為一個近似扁平方盒,總體上酷似牛奶盒的造型相比于新型的模塊化速成戰艦,章北海確實更喜歡自然選擇號的流線型設計。
這給他一種……嗯,仿古的感覺。
尤其是戰艦表面那純白色的納米復合材料,以及肉眼隱約可見的‘太空劃痕’更是讓他想到了航空母艦底部的因藤壺導致的銹蝕,自從大航海時代乃至更早的鄭和下西洋時代,人類的水軍體系就一直遭受藤壺的腐蝕和困擾,而現在,太空里的微隕石成為了新一代的太空藤壺。在那純白色的外殼之外,反射著木星云帶的橘紅光暈。
在這一片近在咫尺而又深邃的寂靜中,章北海乘坐的小型穿梭機已經逼近了自然選擇號的附近,在這個近在咫尺的距離上,他看見了戰艦表面密布的才有的各種傳感器陣列和武器端口,和資料里的別無二致。
武器模塊端口大多處于休眠狀態,傳感器陣列則均處于低功率運行的狀態,面對這些威力強大威風凜凜的武器端口,他仍能看出21世紀初海軍體系的設計感,這讓章北海由衷地感受到了一抹失意,他已經聽說了智子撤出太陽系的事情了,人類的基礎科學研究正在重新展開,可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對于章北海來講,唯一的好消息是他已經系統的了解了吞食帝國艦隊的科技水平,相比于人類來講甚至更粗糙也更脆弱,這個事實讓他的內心得到了幾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