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語者文明養殖區離開后,善清又用了三天的時間,陸續找到了其他被恐龍養殖的文明。
如那群發光蘑菇們所言,恐龍在內環區域,總共養殖了十三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族群。
這十三種生物族群,各自代表了一個被恐龍毀滅的行星的特色文明。
這些外星生物族群,要是被人類看見,不知道能養出多少論文,畢業多少博士。
善清嘗試與其他被養殖的文明進行溝通,但并沒有什么成效。
這些生物族群普遍缺乏類似于光語者文明的活力。它們的溝通欲望很低,且基本上在恐龍幾十萬年乃至上千萬年的養殖中完全被馴化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被“養殖”的事實,而是認為生來如此。
在這些各具特色的文明里,善清見識到了這個宇宙另一面。
宇宙黑是黑了點。
但也是真的挺熱鬧。
很多時候都給了善清:‘這也能誕生生命?’的驚嘆。
但新的問題也縈繞在善清的腦海中,恐龍耗費那么大力氣,收集那么多文明個體干什么?
由于生物個體差異,這些被養殖的被吞食帝國政府的文明個體,對于碳基生物來講,基本上都是劇毒,根本不能吃。
比如那些發光蘑菇,
這些蘑菇完全是被高能粒子射線澆灌出來的奇葩,這些發光蘑菇所在恒星系出現了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后,殘存的行星地表生態被完全摧毀。
超新星爆發結束后形成的超新星遺跡仍然會不斷釋放高能粒子射線,且這種釋放周期長達上百萬年,在上百萬年的高能粒子射線轟擊下,使得行星地表始終處于一種高能量場下。
在這種高能量場下,
這些從超新星爆發的幸存菌絲生命漸漸適應了新環境,形成了具備蘑菇外形的早期光語者個體,隨后又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逐步并發展成了自己的文明。
按照這些發光噗嘰的描述,在吞食者抵達光語星之前,整個光語星漫山遍野都是發光的噗嘰,是光語星唯一的生物。
它們通過光的明度和光閃爍的頻率來作為族群內的語言,以光速傳遞信息。
在光語文明早期,還存在諸如發藍光,或者是發紫光,乃至發射不可見光的其他種類的光語者,但都隨著漫長的生態淘汰,以及超新星遺跡輻射能量的減弱而滅絕了。
如果不是吞食者突然到訪光語星,光語者文明也會在十萬年后的超新星遺跡冷卻后,因缺乏能量輸入而自然滅亡。
主觀上,吞食者吃了光語星。
客觀上,光語者文明也因為恐龍的飼養而幸存了一些個體,并直至兩千萬年后的今日。
離開光語者養殖區前,在取得了光語者文明的允許之后,善清抱起一只發光噗嘰仔細研究了半天。
這些‘蘑菇’的體表溫度大概在300攝氏度左右,核心溫度更是能達到上千度,它們“菌蓋”與“菌柄”本質是高原子序數的粒子聚合體構成的。
很可愛,但是不能吃,燙嘴。
發光噗嘰在死亡前后會呈現暗紅色的類巖漿態,死亡之后則會徹底碳化,這種生物確實別說吃了,連養都費勁。
其它的十幾種文明個體,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有些生物是從類似木星的氣態行星新生進化而來的氣態生物,質量很輕,形狀如同氣球,飄蕩在養殖區的天空。
有些生物則是純粹的液態生物,生活在高濃度鹽溶液中,幾乎透明不可見,要比地球海洋的水母還‘柔軟’。
甚至有類似螞蟻的微小型生物族群,在這種微小型生物族群中,善清看見了許多顯示屏,顯然,恐龍曾經嘗試與這種微小型生物族群進行交流。
這就有趣了,拋棄了螞蟻的是恐龍。
想要尋求螞蟻替代品的也是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