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的密度極高,約10克/立方厘米(即每立方厘米1000噸),但白矮星依舊不是這個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最堅硬的宏觀物質是中子星。
白矮星并沒有克服電子簡并壓,只能形成致密原子結構。而中子星是克服了電子簡并壓,并在中子簡并壓的支撐下可以形成的致密原子核結構,是宏觀宇宙里最堅硬的物質/天體。
如果中子簡并壓都支撐不了的宏觀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繼續坍縮,那么就是物質的終極階段——黑洞了。
雖然理論上也有克服中子簡并壓從[中子星]晉升到[夸克星]的理論星體,但也只是純理論,實際上中子星只要質量達到一定的級別,克服中子簡并壓之后就會立刻形成黑洞,而不是所謂的夸克星,因此由純夸克組成的宏觀物質存在仍然只是理論上。
但無論是人類還是恐龍亦或是三體人,對于這種制造人工黑洞基礎理論——讓物質克服中子簡并壓形成黑洞都一無所知。
當然,白矮星物質并非堅不可摧,這種尚未克服電子簡并態的致密原子結構,在受到外界猛烈作用(比如核彈爆炸)后仍然可以被摧毀。
這也是惱羞成怒的善清能把這條白矮星魚給活活撕開的原因。
這種類似白矮星的致密原子結構材料善清已經見識過了,吞食巨環的主要龍骨結構同樣是類似白矮星的材料,看來這種白矮星材料和這些白矮星魚脫不了關系,雙方很可能是取自同一個地方。
要知道根據人類自22世紀興盛白堊紀文明理論,以及對地球地質遺跡的探索復盤,人類已經知道,恐龍在離開地球前制造的應該是一個直徑數千公里的巨環,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北美洲的巨環。
而不是眼前6萬公里直徑的巨環。
巨環體積的暴漲,應該也與這種白矮星物質有關系。
只有白矮星材料的強度才能讓巨環在這巨大自旋轉和離心力中而不崩潰。
解剖并研究了這白矮星魚之后,善清的神念開始深入地下10公里,方圓100公里的地區,很快神念就反饋了這片區域白矮星魚的具體數量——大概有十萬條左右,在這些白矮星魚活動的區域,整個地下已經成為了千瘡百孔的溶洞。
善清親自出手,又捉住了幾條在地層自由游動的白矮星魚,他想要嘗試與這些魚進行溝通,但并不成功。
這些白矮星的魚智商幾乎為零,和地球的魚一樣,應該只是所在母星的特色生物,然后被恐龍費了大力氣轉移到這里養著。
恐龍大概率是沒有能力制造白矮星物質的,這些魚很可能是恐龍白矮星物質的來源。
假設這些魚出現在地球,則足以給人類的地下城市帶來滅頂之災。而恐龍卻能劃定一片區域把這些魚養起來,這恐龍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不過善清通過解剖倒是發現這些白矮星魚壽命綿長,很可能有著數百萬年的壽命,與此同時,這些白矮星魚可以吞吃普通物質壓縮成白矮星狀態,并通過聚變部分物質來維持‘生存’動力。
因此,這些白矮星魚必須在無時無刻都處于進食狀態,怪不得那些孔洞的物質都仿佛消失了似的,吞噬帝國大概率也會定期向這片區域丟棄物質。
善清抓住了一只活的,并強迫他三分鐘之內無法進食,果不其然白矮星魚在三分鐘之后就餓死了。
與那只進行解剖的白矮星魚不同,這只死魚善清沒用靈力進行任何壓制,而是任其暴露在正常環境中。
死亡后的白矮星魚的內部電子簡并狀態被瞬間打破,束縛縛電子的約束消失,電子迅速脫離原子核束縛,向四周高速擴散。
簡而言之就是:魚炸了。
原子核間的庫侖斥力瞬間爆發,善清被這種不亞于核聚變的爆炸威力炸了個猝不及防,一朵小小的蘑菇云在這片山谷中升騰而起。
他不知道的是,由于白矮星魚幾乎無法在非白矮星的環境中進行繁衍,因此死一條少一條,這是吞食帝國寶貴的一級保護動物,也是最珍貴的財產。
連續死了兩條白矮星魚,這引起了吞食帝國的注意。
“大膽,是誰在非法垂釣帝國白魚??!”
一句音波浩蕩的吞食語,在四面八方忽然響起,并朝著善清的方向迅速壓了過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