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事情向來都是前有車后有轍,既然打破了這個規矩,就得想一想日后會不會遭受類似的反噬。
去年十銓選士,你們又將吏部的主官置于何地?如今自己執掌吏部了,便又換了一套新說辭,雙標的過分了。
李元纮聽到杜暹話語中已經帶上了幾絲火氣,他作為崔沔的薦主、總也不能看著雙方在中書門下爆發爭執,于是便也開口說道:“杜相公所言,也有道理。當下省試波折已經令人心紛亂,尤需從速出榜以穩人心。揀選才遺以付國學也應同時進行,否則才流去國、追補晚矣。”
他的心態不同于杜暹,之所以想要將事情留在中書門下處理,是因為圣人已經明顯對此有些不滿,若崔沔后續處置的不夠公允得體,那么肯定會更失圣意。
如今在中書門下斟酌處理,也是希望能夠達成一個可以公允服眾的方案,起碼讓人不敢輕易質疑。
崔沔見兩個宰相都作此表態,心知就算再繼續堅持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果,于是便也只能默認下來。
原本他是打算借此肅清一下選司人事、整治規矩,結果卻沒想到事情被中書門下直接扣留下來,宰相親自插手處置,那接下來事態走向肯定不可能再由其掌控,他這個原本的主司官員直接被排斥在旁了。
因為圣人對于此事頗為關注,所以他們也不敢再作拖延。
兩名宰相固然還有其他更加重要的政務去處理,而四名考官則就被直接打發到后堂的吏房側堂去,立即開始審閱試卷。
此次參加御史臺復試的考生有四十七人,除了之前用硯臺去砸崔沔而被直接黜落的一人之外,還剩下四十六個,共九十二篇雜文,審閱起來任務倒也并不繁重。
原本負責批閱考卷并決定是否取之的只有考功員外郎一人,但是如今卻有足足四名考官參與閱卷,而且各自都官位顯赫,忽略了誰的意見都不好。
故而四個人分別閱卷,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是否應取,如果多票通過自然過關,可如果恰好票數對半,那便還需要再作商討。
這樣的安排無疑令崔沔更加郁悶,原本他還覺得是被宰相奪權,可現在看來跟他對標的只是宰相的下僚,還有一個官只五品的御史中丞,而他在這些人當中也才只擁有四分之一的表決權。
但無論崔沔心情如何,一番閱卷下來,最終選出過關的人員也確定下來。
扣除一些沒有答完題的,以及明顯文章倉促疏漏眾多的,剩下的再加以高標準的評選,最后選出過關的只有十三人而已,張岱的名字自是赫然在列。
名單確定之后,接下來便是上奏宰相,以確定最終的名次。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