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前跌宕起伏的省試相比,吏部的關試則就乏甚可說。
等到關試這一天,十三人再次聚首于尚書省吏部的官署外,由吏部員外郎席豫負責接待他們。至于考試的地點,則仍在吏部的南院,與他們之前參加省試時的考場只有一墻之隔。
這倒不是什么刻意的安排,吏部的南院又被稱為選院,本來就是舉行銓選的場所。而科舉的省試則根本沒有專門的考場,之前就是借用選院的一部分來舉行。
關試中同樣有庭參這一道儀式,考場外擺設香案,諸進士們與主持考試的吏部員外郎相對見禮,進士們口稱門生,故而又被稱為“一日門生”。
庭參過后,眾人悉數入堂,席豫簡單講解了一下判詞的規則格式與技巧,然后便發放判題。一共三道判題,群徒在規定時間內答完就算過關,判詞也并不需要再作細致的批改和排名,基本上只要參加就能通過。
為案件擬寫判詞,是為官的基本能力。如果對人對事沒有一個判斷的能力,或者沒有理論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那不要說做官了,做人都有問題,是個糊涂蛋。
唐代《龍筋鳳髓判》有一判題:羽林將軍王暢薨,無嫡子,取侄男襲爵,庶子告不合承。
主爵判詞曰:棄其庶子,收彼侄男,意既不保其家,神必不歆其祀。荀道明令君之子,珠玉相輝;韋元成宰相之苗,芝蘭遞茂。枚皋孽子,不廢光門;裴秀傍生,無妨貴族。三鳣之室,銀黃所以挺生;七貂之門,金紫于焉間出。
這判詞的意思就是,棄子取侄,自己都不保全自己的血脈,神明必然也不享受這樣的供奉。荀道明、韋玄成、枚皋、裴秀他們都是庶子出身,但并不妨礙他們功成名就、光耀門楣。
門蔭深厚的權勢之家,自然會有優秀的子弟涌現出來,搞這種名爵亂傳的蠢事,門澤也免不了會被敗壞殆盡。
好的判詞,不只觀點正直公允,其論證的過程也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文學作品。判詞是唐代為官的基本藝能,身言書判的“判”即是指此,還有《龍筋鳳髓判》《白氏百道判》這樣的判詞合集流傳后世。
張岱對于判詞倒是沒有太深入的研究,但他家里同樣有著大量的應用文集可供參考。而且除了制科試書判拔萃科以外,大多數時候判詞的文筆并不需要追求多么華麗,基本文理通順、表達無誤即可。
所以他在看過判題之后稍加沉吟,而后便提筆作判,不多久三道判題便都回答完畢。再看其他進士們,也都陸續答畢擱筆,等待收卷。
在將諸考生關試試卷收起之后,席豫便又說道:“諸君學有所成、治藝端莊,為國學、州縣貢士入朝,經試之后登科及第,而今更歷關試,自此以才獻國、身非己有,且入本司以錄解狀、簿書,領受敕牒、自此歸銓!”
眾人聞言后全都精神一振,在歷經坎坷磨練之后,他們也總算是等到了收獲成果的時刻!
于是他們一行便又跟隨在席豫身后,再次返回吏部本司,站立于階下排隊登堂自敘鄉貫出身以造解狀簿書。
所謂的解狀簿書就是官員的身份籍冊,這些資料將會收入到吏部南曹,分門別類的收存起來,等到銓選的時候再進行檢閱、挑選符合選官資格的人參加銓選。
剛剛升任吏部郎中的嚴挺之親自坐在堂中,主持為他的這些門生造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