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本名隆慶坊,是當今圣人潛邸所在,后來圍坊造苑成為如今的興慶宮,在開元十四年又占用了勝業坊等一部分坊地再作擴建,但是面積相較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仍然遠遜。
圣人自開元十六年自大明宮搬來興慶宮上場辦公、處置國事,使得這座南內成為大唐新的權力中樞。
但是由于興慶宮規模限制,也并沒有將皇城百司全都挪到興慶宮中來,只有一部分供奉官隨駕至此,而中書門下宰相們則在大明宮辦公,九寺等閑司仍留太極宮皇城,搞得整個朝廷百司四分五裂。
如張岱這種身兼諸職者,更是每天都要奔行于三大內之間,騎術都變得精湛起來。
如今的張岱,除了本職太常協律郎、兼職左拾遺內供奉,同時還領了一個翻新曲辭使,這個使職也是簡單明了,就是匯同太常、內外教坊等樂官翻新改編樂府各類陳舊不合時宜的樂曲。
諸官職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左拾遺。
張岱來到興慶門前驗明魚符后便進入了興慶宮中,除了后世比較著名的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之外,興慶宮中還有不少其他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興慶殿,這里是舉行盛大朝會的場所,而皇帝日常則在勤政務本樓辦公。
至于張岱等供奉臣員,則主要都在興慶宮西側翰林院中等待皇帝召見。
如今的翰林院還不像后世那樣擁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政治職能,里面擔任供奉的主要是琴棋書畫之類的藝能人才,諸如畫圣吳道子之類也都供職其中。
張岱來到這里慣例簽到之后,還沒來得及去各院里溜達溜達,便見到與他同署供奉于此的左拾遺袁瓘正在收拾東西,于是便笑問道:“袁拾遺欲何往?”
“唉,中書門下有一些遺簿留于東都,兩位相公論事不協,便著我往東都去取故事以為參考。”
袁瓘一臉無奈的嘆息說道,張岱聞言后也不由得暗嘆一聲,這就是上司動動嘴、下屬跑斷腿。
如今的中書門下越發熱鬧,宰相李元纮和杜暹已經發展到針鋒相對、不容異己的程度了,像這種為了爭執便打發下屬出外勤的事情還只是小事,有的官員不知道為什么就遭到了貶謫,搞得整個朝堂都是人心惶惶。
“對了,孟山人日前還托我將他從山南帶回的茶葉轉交六郎,連日不往南內來,險些忘了此事。”
袁瓘與孟浩然也是好友,想起來一事便連忙對張岱說道:“我當即便要出發往東都去,便交代家人明早將茗茶送往府上。”
“有勞袁拾遺了。”
張岱聞言后便笑語說道,他想在終南山建茶莊,之前委托孟浩然幫忙在山南收集一些茶種準備挑選栽培。孟浩然此番入京整日在他叔叔張垍那里廝混,倒是無暇來訪張岱,張岱還以為他忘了呢。
他這里剛拿起今天發出的敕詔準備整理歸檔一下,忽然聽到外間又有人喊道:“又鬧起來了,給事中嚴挺之與中書在東內吵起來了!”
聽到自家座師跟宰相李元纮干架,張岱自是非常關心,他見署中也沒有什么要緊事情,于是交代一聲而后便又往大明宮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