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一邊頷首回應著眾人的招呼聲,一邊走回了察院中,旋即同署御史張倚便站在直事廳外連連向他招手道:“張侍御總算回臺了,這里許多事務還要當面交托給你!”
聽到這話后,張岱便邁步走入廳中,而后張倚便從案旁端出兩個裝滿了文狀的筐籠到張岱面前,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并不是同僚偷懶欺生,要將事務都推托給張侍御。
只是從前日開始,臺中凡所應訟,都是請求張侍御接手判處的。連續積壓兩日,已有幾十案卷了。張侍御你勇劾親貴,士民咸稱你不畏強權、最能主持公道!”
張岱聽到這話后,不免也有些傻眼,沒想到一炮打響名頭后,竟然會有這么多的工作堆在自己面前。不過這也看得出大家對于公道的渴望啊,見到一位司法新星冉冉升起便都急不可耐的前來求告。
御史臺原本只是監察百官,并不直接受理訴訟,但是隨著監察與司法職權的逐漸擴大,御史臺也開始接納訴訟加以處置。尤其是百姓訴官的案事,由于御史臺本就有對官員的監察權,所以審斷起來也遠比大理寺要更加的效率。
張岱人氣暴漲,只能將這些案卷抱回自己的房間中,一宗宗的去翻閱了解。
剛剛被招攬過來的趙嶺這會兒也派上了用場,由其將諸文狀先行整理,人物案情等要素提取出來,讓張岱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案情。
“張侍御勤懇用功,怪不得能深受士民信賴啊!”
有其他御史行過張岱屋前,見到那滿案的文狀,便忍不住感嘆說道。
這些人可不是在說風涼話,御史本身權力大,但任務指標也非常的重,每年處理多少訟事、糾劾多少官員,這都是清晰可見的,完不成的話后果也比較嚴重,多少人都在外眼巴巴等著出缺呢!
但訟事不是想有就能有的,而且官員的錯誤也并不是隨處可見。為了完成指標,許多御史都是絞盡腦汁。
所以之前張岱被御史追著彈劾、小錯不斷,還真不是御史們要刻意刁難他,純是被指標給逼的。他的官職不高,為人又搞掉,自然就會吸引到御史們的注意。
但人才到了哪里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別的御史還在為業績指標急的抓耳撓腮,他這里已經被士民爭相將素材送到手里來了。
張岱自知這些文狀可不只是簡單的白紙黑字,背后還有一個個受冤屈欺凌的家庭、一個個為非作歹的贓官,所以在將諸案情梳理一番之后,便又都排在近期在御史臺的推事院進行審理。
他這里剛剛將積壓的案事稍作梳理,今日當直的御史中丞裴寬又派人將他召入直堂中來,交代給他一樁新的任務。
“要下官監決囚徒?”
張岱在聽完裴寬的交代后,不由得瞪大雙眼驚呼一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