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個人在滿是泥濘的地面上行進,竟然幾乎沒發出什么異響。
按照李寄秋的印象,走在這種都有些黏腳的泥地上,“咕嘰咕嘰”或者“吱吱”的聲音是小不了的。
還在直升機上時,他就被要求換了一雙腳碼近似的軍靴。當時還不明白為什么要換鞋,但現在知道了,他換上的是特制靜音靴。
李寄秋被保護在隊伍的中后段,畢竟他的感知距離很遠,并不需要太靠前。所以此時他也不清楚前方的情況如何,如果只從行進速度來看,應該是相當順利的。
自己的身邊還有兩個戴著特制頭盔的隊員。他們的頭盔看起來明顯大了一圈,上面附加著李寄秋完全看不懂的小巧儀器。
出發前聽介紹說這兩位是無人機操作員,他們的頭盔集成了夜視儀和無人機控制系統。這使他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使用語音控制無人機,而無人機的實時畫面也會顯示在他們的夜視儀里。
李寄秋有點想象不到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大概和他以前玩過的某展現高科技的射擊游戲差不多。
不知不覺中,一小時過去了,隊伍行程已過半。
這一路上沒有任何敵人阻攔。準確的說,別說是敵人的明哨暗哨,這條路甚至壓根沒有任何人活動的痕跡。就好像那些人根本不知道這里還有通往自己的老巢的路。
天上有兩架新型靜音無人機為他們開路,無人機上搭載著熱成像、運動傳感器和生命探測儀。根據邊境戰爭的實戰經驗來看,就算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也難以逃過它們的眼睛。
即便如此,于之明也絲毫不敢放松警惕。
研究部之戰的總結報告他在來的路上已經詳細研讀過了,這些敵人并不是可以輕視的對象。
這支敵人的戰斗技巧和戰術明顯受到過職業軍人的訓練教導,而他們之所以慘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戰斗經驗相較于正規部隊依然不足。此外,他們的受訓時間大概率也不長,以至于在實際交戰中訓練過的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這些人卻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狂熱。他們完全不畏懼死亡,甚至樂于擁抱死亡。
如果假以時日,讓他們在長期戰斗中獲取經驗,接受更長時間的訓練,這股敵人的戰斗能力甚至能與正規軍匹敵。
而于之明麾下的整個集團軍精銳偵察營被從邊境戰線中調回來支援灃城軍方也表明了最高層的態度。這些出現在國家腹地、身份不明的敵人必須鏟除,不能讓他們繼續發展壯大。
除了營救考察隊和消滅敵軍,于之明此行還有其他任務。就是盡可能地抓捕敵人高層尤其是軍事指揮官,了解這個組織的構成和來源。
而于之明本人則對另一個問題更在意,這些敵人是怎么在灰霧夾縫中找到立足之地的?
無人機探路確實是個辦法,但在黃龍縣三千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五個灰霧。根據李寄秋所標注地圖,最窄的通道安全寬度只有幾十米。而敵人卡車進入的那個通道寬度也不過百米左右。
這種情況下,要在夾縫中找到一個安全的位置需要消耗多少無人機?這完全是個天文數字,在軍工產能極度萎縮的當下,哪怕是軍方都不敢這么做。
除非,對方也有一個類似李寄秋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