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之明不知道從哪里搞來一根搟面杖,為李寄秋演示了下動作步驟。
雙手握住搟面杖的兩端,然后一只胳膊的肘部穿過另一只胳膊彎曲的肘部,在肘部穿越時要猛地發力。期間握著搟面杖的手絕不能松,腿部也要配合上半身的進行相應的轉動。重復此動作兩分鐘。
另一個鍛煉上半身的動作是開肩。李寄秋需要將一條長毛巾握緊兩端并高舉在頭頂,然后慢慢地在伸直胳膊的情況下把手轉到背后,以毛巾可以打到臀部為成功。
李寄秋本來身體柔韌性就相對較好,所以比其他考驗體能的項目,這兩個動作反而很輕松的完成了。
在連續練習了兩天上半身協調性動作后,李寄秋才意識到,為何這套訓練中缺少針對下半身的其他練習?這個疑問在詢問于之明后得到了答案,原來,下半身的動作設計均與持槍緊密相關,這些動作存在的目的,正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配合手持步槍進行各種姿勢的快速切換。
不過學都學了,李寄秋還是想把動作都學完整。于之明拗不過對方的再三懇求,還是把下半身的訓練方法也傾囊相授。
因為沒有步槍,李寄秋只能把重量基本接近的水壺抱在懷里充當配重。
動作倒也很簡單。雙膝跪地,腳尖點地,臀部盡量向腳跟壓,然后腳和腿發力將自己彈起來成為一個蹲姿。這個動作重復三組,每組做八次。
第二個動作半跪在地,然后慢慢地向后倒去直至坐在地上,在地上換腿起身,恢復到半跪姿勢。同樣要做三組八次。
第三個動作要先扎一個側弓步,然后快速的左右換腿,三組八次。
看于之明演示的時候,李寄秋感覺和體能訓練相比,下半身的協調性訓練簡直和拉伸一樣的簡單。
但真做起來就是兩碼事了。因為于之明在旁邊不停地糾正他的錯誤,也就是在進行下半身訓練時,上半身要盡可能保持穩定不動。
因為李寄秋上半身晃動幅度實在有些大,于之明還天才般的想出了個“好主意”——他讓李寄秋把懷里的水壺接滿水并打開蓋子。這樣一來,如果動作不標準,水就會灑出弄濕全身。
在“濕身”了三天后,李寄秋才慢慢控制住了自己的上半身穩定性。
把所有訓練項目都教給李寄秋后,于之明便很少來了。用他的話說就是,動作標不標準自己心里最清楚,要不要堅持下去也是自己的事。
不過于之明也知道,對方大概率是能堅持下來的。畢竟,鍛煉的“動力”每天都會來看他。
玲云筱一開始很奇怪李寄秋怎么突然就想軍訓了,而得到的回答只是“就是想鍛煉身體了,現在這個年頭保持身體強健也不是壞事。”
在得到這樣的回應后,玲云筱也不再追問下去。如果碰見李寄秋在訓練時,就幫他壓下腳或者幫忙做拉伸動作;若時間允許,甚至還跟著一起訓練。令李寄秋頗為驚異的是,玲云筱幾乎都能跟得上。
“李寄秋?練完了嗎?”
聽到玲云筱的聲音在門外響起,李寄秋上前打開房門。
玲云筱輕車熟路地走進房間,把手里的飯盒放在桌子上。
因為每天的訓練會錯過晚飯時間,所以玲云筱會在吃飯時順便幫李寄秋也打一份然后送來。如此這樣已經持續快一個月了。
見玲云筱放下飯盒后直勾勾地盯著自己半天不說話,李寄秋打趣道,“怎么,感覺我變壯了嗎?”
“切,哪有那么快。”玲云筱白了對方一眼,“不過說真的,你的精神狀態明顯好了很多很多,感覺像......換了個人。”
“所以我才說鍛煉有好處啊。”
李寄秋滿意地點點頭,他也能很明顯地察覺到自己身體愈發的健康,“對了,能不能拜托你一件事?”
“什么事?這么客氣?”玲云筱有些奇怪,“直接說唄。”
“能不能和我掰個手腕?”
“......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