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到住處時,吳可忠已經構思出逃跑的方案了。計劃非常簡單明了,簡單得讓李寄秋震驚。
教團所處的這座連綿不絕的大山叫無量山,占地面積十五平方公里。雖然聽起來不大,但整整十五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絕非那么容易走出去的。
而教團選定此處駐地后,就在當地教徒的協助下毀掉了所有進山的道路,然后開辟出另一條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小路。如果不走這條小路,別說是外人,就連當地人也會迷失在山中。
最終的計劃就是:混進下山采集各種物資的拾荒隊里逃走。
對李寄秋所提出的“怎么可能不被認出來”的疑問,吳可忠有自己的道理。
無量山營地實際上是新設立的一個據點,其內的數百名教徒是從各個原有駐地精選集結而成。因此,這些人之間并不完全相互熟識。另外,盡管李寄秋在教團內有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神使給予他的特殊待遇反而歪打正著,致使教團內真正認識他的人并不多。
下山的拾荒隊在離開時的檢查并不嚴謹,只有在返回時才會進行嚴格的搜查,屬于出去容易進來難。而出門的盤查手段只有一個,類似于古代軍中虎符那樣可以兩半拼接在一起的塑料玩具。
這種玩具是之前拾荒隊在搜查一家玩具工廠時找到的,數目也并不多,大概只有千來個。本來拾荒隊沒放在心上,但神使得知此事后便指定拾荒隊把玩具全部帶回來清點了數目,以此作為出門的憑證和各個駐地之間聯絡員的信物。
此外,拾荒隊成員并非固定不變,而是要求所有教徒輪流執行拾荒任務。這種高度的人員流動性,加上教徒們彼此間大多并不熟悉,這讓吳可忠更加堅信自己的計劃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況且,盡管李寄秋是被軟禁于此,但實際所享有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都相當自由,負責監視他的也僅有吳可忠一人而已。只要他不試圖逃離駐地,幾乎可以在營地內任意行動。
敲定計劃后,兩人靜待著機會的到來。
四天后,拾荒隊再次出發。
吳可忠之前便找來了件帶有兜帽的寬大斗篷,用來遮住李寄秋這身明顯更加精良的衣服和背包。
現在,李寄秋正在拾荒隊的準備室內等候。約莫四五十個隊員不是在做準備工作就是在跪地祈禱,李寄秋也只好跪在地上,嘴里裝模作樣地念念有詞。
吳可忠并未詳細說明如何獲取那兩個被替換拾荒團成員的身份憑證,但他向李寄秋保證一定沒問題。
但即便他不說,李寄秋也能從吳可忠說這件事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兇狠眼神猜到一二。
雖然兩人經過反復研究,確定是可以就這么簡單地離開,但李寄秋還是覺得很不安。
計劃敗露的話,那個瘋狂的老鄉會殺了自己嗎?不過要是拼命求饒的話,自己也許會免于一死,但吳可忠就不好說了。
這么一看,自己有可能是害了吳可忠?
這個時候,李寄秋反而希望真的有神存在了,希望它能保佑一下這陷在茫茫大山中的兩個倒霉蛋能順利逃走。
就在胡思亂想時,肩膀被人輕輕拍了一下。
李寄秋被嚇得差點叫出聲,扭頭一看,正是吳可忠。
吳可忠一把將李寄秋拉起,然后順手把憑證塞到了對方的手里。
計劃的第一步已經順利完成。接下來,只需要跟著拾荒隊下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