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七號,這枚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火箭凝聚了全球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智慧,其中搭載了最新研發的直接聚變引擎。這一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將原本需要長達九十天的火星之旅,大幅度縮短至僅需三十五天。
即便如此,三十五天的太空旅途對于人類來說還是太漫長了。
聽到艾倫的話,克里克列夫猛地站起身,開始在房間內踱步,并自然而然地做起了伸展運動,“你這么一說倒是提醒我了,趁現在還沒登艦,趕緊活動活動。不然,等進了鐵處女后,想動也動不了了。”
艾倫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顯然對同事口中“鐵處女”這一戲謔的稱呼感到有些不適。但很遺憾的是,克里克列夫的形容非常恰當。
登陸火星是全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行動,全球尚有余力的國家都參與到了這項計劃當中。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宇航員送上火星,去尋找并接觸外星文明留下的那座不明建筑。
為了極致地優化載重效率,宇航員登陸艙的空間極為緊湊。具體而言,艙內僅配置了兩個狹小卻功能完備的安眠倉,它們的尺寸略大于單人床,形狀近似于簡潔的膠囊,專為長時間太空旅行而設計。宇航員在這漫長的三十五天里,只能躺在這個安眠倉中,哪里都去不了。
而安眠倉中則集成了最基礎的生活模塊:按下左手邊的按鈕,就會有食管送到嘴邊喂他們吃那些營養豐富的流體食物;按下右手邊的小按鈕,連接著生殖器的管道會排走尿液;按下大按鈕,臀部下方就會開啟供他們排便,并且“貼心”地設計了一個水霧沖洗裝置。
最初,設計團隊曾考慮將喂食管道直接固定在宇航員口中,以防食管伸縮出現故障導致宇航員活活餓死。但這個方案最終還是被否決了,原因并非出于對宇航員尊嚴的考量,而是為了讓他們可以通過對講機與同伴對話,免得被三十五天的密閉航程憋瘋。
在完全降落到火星地表之前,登陸艙由ai全程控制,宇航員能做的就是躺在安眠倉里等待最后的登陸。
而在登陸艙降落后,安眠艙才會開啟,宇航員們將會穿上為火星環境特制的宇航服,順便以此作為復健運動,然后再去執行他們的最終任務。
整整三十五天,所有宇航員都要躺在密閉登陸艙的狹小棺材里,等待著未知的一切。
盡管工程師們對ai進行了無數次的精心調試與優化,但仍無法百分之百保證ai可以完美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
直接聚變引擎這一前沿科技,迄今為止僅完成了四次實驗,甚至還有一次遭遇了失敗。沒人敢保證火箭不會在發射途中就直接熄火甚至爆炸。
安眠倉從設計之初到現在投入使用,也只有短短四個月的時間。
盡管整個計劃充斥著諸多不確定因素與潛在風險,但選拔航天員卻意外地成為了整個過程中最為順利的一環。
為了確保火星之旅的成功,避免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無法勝任的宇航員身上,計劃委員會在選拔過程中設立了極為嚴苛的標準。他們要求候選人不僅在生理上具備超凡的體能與耐力,更需在心理上展現出無比的堅韌與穩定。整個選拔流程涵蓋了數十頁詳盡的訓練與測試項目,每一項都是對宇航員極限的挑戰。任何一項不達標,都將意味著被淘汰的命運。
即便在世界末日,最不缺的依然是人。沒多久,二十二名宇航員就篩選完畢,他們將分別搭乘十一枚火箭,進行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宏大同時也是最絕望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