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扔下鏟子,雙手撐著膝蓋,氣喘吁吁地停了下來,緩緩地調整著自己的呼吸。
盡管有外骨骼的輔助和低重力的環境,但穿著厚重的宇航服向坑里填土仍然是一項極為費力的工作。
“終于干完了,休息一下吧。”克里克列夫也把鏟子用力往下一插,然后慢慢地坐到地上。
艾倫抬起頭,看向讓他們如此辛苦的罪魁禍首。
在艾倫身旁的地面上,有四個明顯的隆起,那里安息著c國的四名宇航員。他們的登山鎬被插在各自的安息之處,宛如無言的墓碑。
墳墓的方向正對著地球。
經歷了首日考察的不順之后,多國探險隊并未氣餒,而是對那座神秘的球體建筑展開了多次深入的探究。
宇航員們再次對半球體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排查,甚至還冒險用梯子爬到了半球體的頂部。最終完全確定除了頂部外沒有任何多余的符號文字,也沒有談得上是出入口的地方。整個半球體渾然天成,光潔如新,看不出一點歲月侵蝕的痕跡。
為了從半球體上得到有用的信息,航天員們幾乎用上了所有工具。從切割機到氣動錘,再到金剛石鋸等等,但這些工具都無法從半球體上鑿下哪怕一粒碎屑來。
想來也是,連炸藥都沒辦法給半球體留下一絲劃痕,這些單人即可操作的石材開采加工工具又怎么可能有用呢?
面對這個超越人類當前科技認知的半球體,宇航員們陷入了深深的無奈與困惑之中。在近乎絕望之際,他們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集合了全體成員的力量,圍繞著半球體的邊緣艱難地挖掘出了一條深長的壕溝,想看看下方是否暗藏玄機。
當然,這個計劃進行得也不甚順利。盡管宇航員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功挖掘出了一條深達一米半的壕溝,但下面的球體表面依然沒有任何發現。更為嚴峻的是,由于挖掘工作消耗了大量的體力與資源,反而加速了登陸艙補給的消耗速度。
原本預計能夠支撐兩周的食物和凈水補給,在僅僅第十天的時候就已接近枯竭的邊緣。
三號艙的兩名宇航員不愿就此放棄,更不甘心在毫無作為中走向生命的盡頭。于是,他們與五號艙的宇航員進行了商議,決定兩隊人分頭行動,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擴大搜索范圍,以期能夠發現與這個神秘半球體相關的任何線索或蛛絲馬跡。
然而,最終只有五號艙的兩名宇航員成功返回了自己的登陸艙。三號艙的兩名宇航員在探索過程中不幸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小型龍卷風。盡管在地球上,這樣的風力或許只能勉強被稱為塵卷風,僅能卷起些細微的砂石罷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型旋風,卻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它卷起的碎石如同高速飛行的子彈一般,無情地擊穿了三號艙兩名宇航員的航天服。當其他宇航員最終找到他們時,只見兩人身上的航天服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窟窿,而他們的身體更是遭受了重創,幾乎被那些尖銳的砂石打得支離破碎。
全世界齊心協力送上火星的宇航員,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即將在火星上渴死餓死,或者是舉槍自盡。
面對這彈盡糧絕的絕境,地面控制中心向所有人傳達了另一個“體面”的上路辦法。就在登陸艙放置手槍的小格子下面還有個暗艙,暗艙內有兩粒氰化物膠囊,只要咬碎膠囊,一切都會在幾秒鐘內結束。
委員會從一開始就預見到宇航員在極端環境下可能出現的不穩定狀態,而且萬一真的存在有敵意的外星人,手無寸鐵的宇航員們必須有自保的基本武力。所以,每個登陸艙配備的手槍其實是讓他們防身用的,而不是用來自盡的。
補給耗盡的這一天終于來臨了,大多數宇航員選擇了進入睡眠艙,平靜地咬碎了氰化物膠囊,以結束這段艱難而漫長的旅程。
然而,c國的四名宇航員卻與眾不同。他們在這片赤紅而荒涼的火星大地上親手挖掘了墳墓,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并且懇請艾倫和克里克列夫在他們離世后幫忙填土,以完成這最后的儀式。
四人跪在地上,對著地球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個頭后,躺進自己的墳坑中咬破了膠囊。
現在,火星上只有艾倫和克里克列夫兩個還活著的人類了。
“這幫c國的人還挺麻煩,睡眠艙不是挺好的嗎?非要把自己埋到地里才行。”克里克列夫有些疑惑和感慨地自言自語著,抬頭望向點綴著無數繁星的淡紫色天空。
“大概是他們c國的傳統吧。而且,埋在外面可以看到地球。”艾倫對此倒不以為然,畢竟他自己也有同樣的打算。
克里克列夫沉默許久才開口問道,“你確定要這樣嗎?要是沒力氣了,我可以幫你挖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