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屋靜靜地佇立于幽靜的山間,頗有幾分超然世外的氣息。
木屋四周,各類不知名的低矮植株無拘無束地生長著,高高低低地簇擁在屋子根基周圍,仿若為其精心編織的一圈裙邊。幾株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星星點點地散落其中,在微風拂動下輕輕搖曳,為這稍顯孤寂的畫面注入了一抹生氣。
這些大概就是玲云筱和她父親特意種植的,旨在驅趕蛇蟲的植物了。
木屋的墻壁是用厚實的原木搭建而成的,在漫長歲月里飽經風雨的反復洗禮,曾經光潔的墻面如今已變得粗糙,卻也因此更添了幾分獨特的質感,顏色愈發深沉厚重。而屋頂之上,則整齊地鋪排著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的瓦片。
玲云筱拉起同伴的手,加快腳步向木屋走去,“我們趕緊進去吧,山里的雨很快就會變大。”
屋門處預留有落鎖的位置,但并未掛鎖。輕輕一推,門“吱呀”一聲緩緩敞開,一股陳舊的氣息瞬時撲面而來。雖然這里已經許久無人居住,可空氣中卻沒有絲毫發霉的腐味,反倒隱隱彌漫著木材特有的質樸香氣與植物的清新氣息。
屋內空間雖不大,卻布局緊湊。一面木質屏風巧妙地隔開了兩張單人床,床上除了簡陋的床板外,別無他物。在房間的一角,擺放著一張古樸的木桌配以兩把簡單的椅子,表面覆蓋著厚厚的灰塵。
抬頭仰望,只見屋頂的木梁縱橫交錯,布滿了蜘蛛網,此外還懸掛著幾串早已風干了的艾草和干辣椒。
辣椒?這里還能做飯嗎?李寄秋好奇地環顧四周,很快便留意到一扇不太顯眼的木門。
玲云筱將背包放在桌上,隨后走過去推開了那扇門介紹道,“這里是廚房,以后我們可以自己做飯吃……哦,鐵鍋都還好好的,真不錯。”
李寄秋步入廚房,伸手摸了摸兩個架著大鐵鍋的土灶,灶上還修了通向室外的煙道。
土灶旁有一只水缸和一個落地的碗柜,柜內擺放著幾副碗筷,甚至還有大半包封好的鹽。瓷質的碗碟還算完好,只是略顯發黃,但木質筷子卻大多已經腐朽。
“休息一下吧,等雨停后再下山把剩余的物資都搬上來。”玲云筱試了試兩張椅子的穩固性,確認它們都還算結實后,便用手套拂去上面的灰塵,自己先坐了下來。
李寄秋跟著緩緩坐下,好奇地環顧著這間不大的木屋。許多人都曾幻想過自己擁有一處遠離塵囂、能夠避開世俗紛擾的世外桃源,最好就是像這樣的一棟小木屋,而他自然也不例外。
而自己曾經幻想的場景竟然就這樣實現了,這座位于桂州群山環抱之中的小屋,完美契合了他的想象。
不過,也并非盡善盡美。這樣的小屋,怎么能缺少一個溫暖的燒火壁爐呢!?
當然,李寄秋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壁爐是國外因地制宜的產物,并不完全適用于本國的情況。因為在北方地區,已經有了更為實用的土灶加土炕的組合,雖然在美觀上或許不及壁爐,但在取暖效果上卻遠遠勝過壁爐。
屋外的雨勢愈發猛烈,連綿不絕的雨滴傾盆而下,它們歡快地在瓦片上跳躍、飛濺,發出噼里啪啦的悅耳聲響,急促而充滿韻律感。
玲云筱閉上了眼睛,臉上的表情頗為愜意,似乎非常享受這場由大自然指揮的交響樂。
然而,李寄秋心中卻略感不安。外面的雨勢實在太大,盡管這座小屋的防水措施做得相當到位,目前室內并未發現有漏雨之處,但他所擔憂的是另一個問題。
在一陣坐立不安之后,他終究還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慮,向同伴問道,“雨下得這么大……這里會不會發生泥石流或者山體滑坡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