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傳媒,顏禮聽說過。
不過印象里對方是做綜藝制作,比如《中國娛樂報道》《音樂風云榜》,之前《歡天喜地七仙女》劇組就錄過一次他們的節目,沒想到后面轉型影視做的那么成功。
仔細研究了一下光線的發展,顏禮發現了一些“新大陸”。
顏禮之所以布局院線,乃是覺得現階段電影市場規模太小,投資制作電影風險高。
院線作為終端,旱澇保收,沒有電影制作方風險那么高,雖然礙于整體市場,短期虧損不可避免,但長遠發展前途無量。
不過,顏禮畢竟不是萬達,人家有成熟的商業布局,他頂多分一杯羹,很難同萬達形成實際競爭。
而光線的出現,給顏禮開辟了新思路,除了院線,他還可以從發行入手。
從電影發行起家的公司并不少,好萊塢香江都有不少例子,內地也有博納。
博納的老板于胖子,早期就是北影廠發行科的副科長,背著拷貝全國電影院跑,后來下海,博納成為第一家有電影發行執照的公司。
之后于胖子搭上香江那邊,把香江的電影帶來內地發行,憑借在業內的多年人脈,把博納做大做強。
顏禮在電視劇領域就是靠發行為立身之本的,怎么可能沒考慮過電影發行。
但是電影發行與電視劇發行是兩個不同的行業。
電視劇發行,很多時候,你只要把劇賣給電視臺,然后就不用管了。
電影發行,不但要與上游制片方和下游院線方緊密合作,還得各種協調宣傳與觀眾打交道。
尤其是最后那條,一個讓觀眾打開家里電視機,一個讓觀眾走進電影院并真金白銀的買票。
其中的難度和復雜性可想而知!
顏禮自認在電影圈人脈有限,電影發行這行不是輕易可以涉足的。
但光線的發行路數,讓顏禮看到了與傳統發行并不一樣的地方。
情報中的光線在最初轉型做影視的時候,電影人脈資源也不多,但他們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優勢——
做電視節目時積累的豐富發行網絡和整合營銷資源。
電視臺、網絡等渠道,可以給光線帶來極強的的宣發能力,輕松碾壓傳統的電影發行公司。
同時,光線實施地推策略。
如今的院線市場,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互聯網也不發達,影院排片有一定自主性。
光線當時建立了全國惟一的駐地發行系統,在全國七十個城市,員工每天跟進影院的排片,極大的提升了效率。
再配合光線自身的媒體資源,能以較低成本促進票房提高30%。
顏禮覺得光線的發行方式,他雖然做不到照抄,卻可以模仿一二。
電視發行網絡和媒體資源他也有,地推可能沒有經年辦活動的光線那么有效率,但也可以嘗試。
更關鍵的是,他參與布局院線,手握一定終端市場,在某些方面比光線更具備優勢。
顏禮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電影發行的好處就是風險相對低,掌握渠道,需要的時候,可以從容進軍上游電影制作,對中長期發展很有好處。
同時,光線喜歡小投資,擅長以小博大的策略也值得顏禮學習。
大制作電影風險高,但碰上合適的小成本項目,投資一下,賺了高興,賠了也沒有多少,當做積累經驗。
至于后期互聯網在線發行啥的暫時還有些遠,顏禮記在心里,暫不考慮。
總之,一個成功的未來娛樂巨頭的發展分析,對顏禮來說意義非凡,能從中借鑒一二,說不定就對易安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
以上兩個每年情報價值最大,余下的,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作用。
【每年情報4:王琪苦等十二年,終嫁200億影帝,沈藤卻有自己的“意難平”……】
王琪?
顏禮最初看到這個情報是懵的,恍惚了好一會才想起那個王琪是《鐵道游擊隊》的女二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