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證明一個孩子很天才,除了學校成績,基本也就是靠競賽榮譽了。
而這些都是公開透明的,什么是野雞獎,什么獎項有操作空間,媒體報道是否顧左右而言他或者玩文字游戲,一眼便知。
在諸多放假的學生面前,各種小心思可謂無處遁形。
好在這群人還算有點操守,基本只抓那些言過其實的,李顏粉絲也專挑蹭李顏又名不副實的打,不至于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網暴。
那李顏可就收不了場了,不管咋解釋,這始終也是他一個微笑表情引發的。
于是,各地學校、教育機構、地方媒體剛剛成型的“天才少年造神運動”,最終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果。
而被起底的相關人士,自然是覺得臉面難擱,尊嚴受辱。
不過李顏對此沒啥感受,活該嘛這不是?
別扯什么他還是個孩子根本不知道會被吹到這地步這種話,但凡是個有點心氣的,誰特么樂意參加野雞比賽?
拿錢換獎項,你跟我說你沒啥別的想法?
參加合計幾個同學參賽的“國際”賽事,你跟我說你什么都不知道?
得了吧。
不過他們不會這么反思的,于是一件讓李顏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發生了:
討伐“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李顏。
說情理之中吧,畢竟人家吃了虧受了辱,肯定要把炮火往他們眼中的“始作俑者”身上引。
說出乎意料,是李顏沒想到他們還真敢朝他輸出。
是真不怕死啊。
李春陳鳳玲雖然不懂網絡,也沒看微博,但不知道從哪里聽說了李顏“身陷囹圄”,回了家一臉茶飯不思的模樣。
他們想勸李顏不要那么高調,卻突然被“害怕兒子生氣”的想法攔住了。
這本質上是信息差壁壘帶來的影響。
小明比小紅在某方面懂得多,那么在談論這方面內容時,小紅就會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卑微的位置。
而這種敬畏感成立的根源,并不是客觀層面的“誰懂得更多”,而是主觀層面的“我認為你是不是懂得比我多”。
長輩拿經驗教育年輕人,年輕人有自己一套經驗與方法論之后用“新時代”反駁長輩。
其實也是一回事。
當然社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受著多維度的影響。
如何在主觀層面上肯定另一個人懂得比自己多呢?
靠客觀成績。
李顏取得的成就,李春陳鳳玲其實都消化不了,他們在李顏面前除了用父母的身份保持平衡,似乎也就只剩下一點“人生經驗”能占據主導地位了。
而微博很紅遭到質疑這種事情,他們理解起來都很難,又能給出什么意見呢?
夫妻倆只能干著急,李顏除了安慰兩句沒問題,也只能通過吃飯的好胃口讓父母心安了。
說真的,這根本不算事。
就連李顏自己都好奇,該拿什么角度來錘他。
所有的成績都是硬梆梆一點水分沒有的。
希望大家努努力,不要最后變成單純的情緒輸出,至少說一些讓人能產生辯駁欲望的話來,好歹他還不算浪費時間。
叮!